老子英雄儿好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六章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6)
    第十六章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6)

    当然,对于建文帝趁乱出亡,也有很多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这是篡权夺位的朱棣故布疑阵,使自己摆脱“杀侄篡位”的恶名。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还可以继续讨论。

    但我却找出了可以证明建文帝趁乱逃亡的一个新的证据,这个证据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

    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七岁;次子朱文圭,两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四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地方都还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和尚一道士,隐名易服,云游天下。

    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

    也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

    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此外,还有“北京西山说”、“江苏吴县说”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纵观中国政治,新朝开基后最大的威胁多来自权倾一方的王侯。西周的管蔡之乱可算是迄今史有记载最早的王侯之乱。此后,危害江山社稷最烈的要数晋代的“八王之乱”。

    大部分的二世君主不是幼小便是过于文弱,这也是产生藩王之乱的诱因之一。建文帝朱允炆便是鲜明的一例。朱允炆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二

    代

    现

    象

    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