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4)
这些改革从理论上说都是对的,但政治与学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只讲“利害”,不讲“是非”——其实而今现下眼目前做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四面出击”在政治治理和企业治理中都是大忌,改革不是这样做的!
三、“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该软的时候不
软,该硬的时候不硬——这个二代“董事长”实在是个悲剧人物
我们这一讲的主人公朱允炆先生是一个非常莫明其妙的人,如果不是发生一连串意外的话,他可能不会成为大明帝国的第二代皇帝。这里所说的一连串意外是指两个人的死,这两个人一个叫朱标,一个叫朱雄英,前者是朱允炆的爸爸,后者是朱允炆的哥哥。
朱标曾经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子,如果不是死在了朱元璋前面的话,大明帝国第二代“董事长”肯定是朱标而不是朱允炆。那位名叫朱雄英的则是朱允炆的大哥,是地地道道的皇长孙,如果不是很早就死了,而且死在了太子朱标的前面,那么他将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太孙,并且最终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
朱允炆的悲剧是从生理年龄上说,他不幸比他的爸爸和哥哥都多活了一些年。而从治理国家、处理军国大事来说,则是他该软的时候不软,该硬的时候不硬。
所谓该软的时候不软,是指在处理与他的诸位叔叔们,也就是朱元璋所分封的各个诸侯王的关系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