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五章 来自民间的二世君,父子两人都是太上皇(7)
    第十五章 来自民间的二世君,父子两人都是太上皇(7)

    在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决了,于是又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

    虞允文的死,对孝宗打击很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为政求稳,渐趋于保守。对与金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将全部精力全都转移到内政建设上。

    淳熙后期,孝宗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开始厌倦烦琐的政事,打算让位于太子,但碍于太上皇高宗还健在,一时无法施行。可能他想将这个任务(光复中原)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逝,孝宗决定服丧三年,以“守孝”为名退位。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正式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自己退居重华宫,做起了太上皇。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高宗时弥漫朝野的妥协求和之风曾一度有所扭转。然而,面对高宗的处处牵制、主和派的极力阻挠、主战派的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从心,中兴大业最终不得不付之东流。

    细究原因,可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观原因——运气不佳。

    在没有当上皇帝之前,赵昚的运气似乎很好。他的亲生父亲不过是一个小小县丞,但他却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个运气可实在是太大了。但当上了皇帝之后,命运女神却对赵昚露出了冷酷的一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