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过“海外挂职”经历的二代(3)
第二种情况最理想,但朱温这厮,是典型的喜怒无常。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朱温与手下将士及一些宾客外出,在大梁城外数十里的一棵大柳树下歇息,这棵大柳树树干很粗,几个人都围不过来,枝叶繁茂,亭亭盖盖,树荫下可坐五六十人。朱温坐下后自言自语地说:“好大的一棵大树啊,树木可以做车毂。”——按词典的解释,车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亦泛指车轮”。朱温的手下将士没有一个人做声,几个新来的宾客随口应道:“是啊,宜为车毂。”这时朱温大声说道:“你们这帮穷酸书生,喜好顺口玩人,车毂坚硬,人人都知道造车毂必须用夹榆木,柳木怎么做得了?过去有人说‘指鹿为马’的故事我还不相信,你们今天的行为就和当年秦人指鹿为马一样。”说完,朱温对左右卫士大声喝道:“还等什么?拉出去杀了。”这些附和说“柳树树干可做车毂”的宾客,顿时人头落地。
因此,如果号不准朱温的脉,就贸然去告,极有可能出现第三种情况,也就是告而不能别。
那么,高从诲是怎样逃离苦海,顺利完成“海归”的呢?有一本演义小说上说是朱温主动放他走的,实际并非如此。据《新五代史》记载,是他耍了个花招,提出要“归宁”。“归宁”一词,一般是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
《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
明代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于张氏,夫人归宁,问车于张,弗之予夫人不义。”
清代赵翼《蟂矶灵泽夫人庙》诗:“归宁手自抱阿斗,亦见异母恩勤厚。”
有时也指“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母家”。曹操之子曹植《弃妇篇》:“拊心常叹息,无子当归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