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过“海外挂职”经历的二代(2)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质子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一般多见于小国表示对大国的臣服。春秋以来,特别是到了风云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质子”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这一时期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六国年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
到两汉时期质子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藩镇节度使制度产生后,导致国家军力外重内轻,唐中央遂对藩镇征召质子,若藩镇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过掌控人质以进行制裁。
五代十国时期沿袭唐代制度。高从诲同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到他所在的南平国的“海外”——大梁去当“质子”的。与一般的“留学海外”不同,高从诲到“海外”——大梁之后,并非头悬梁、锥刺股地点灯熬油苦读,而是直接“挂职”担任大梁的一些领导职务。据史料记载,他先后当过大梁帝国的供奉官、鞯辔库使等职务。前一个职务在唐代前期是指中书、门下两省官,这也是供奉官最常用的用法,广义的供奉官则还包括御史台官。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台谏官。“内供奉”,是在法定名额之外所置谏官、御史等官的名目,“内供奉”的含义是“在某处服务”,属唐人惯用法。玄宗“尊重宫闱”,供奉官之名始加于宦官,出现宣徽供奉官,属加衔性质,职在为皇帝“备顾问”。五代时,供奉官成为属于武人的专有官名,其常规职司是在高级领导身边充当武官侍从。后一个职务属群牧司,主要掌乘马鞍勒,以及给赐下属鞯辔等物。这两个职务有点类似于而今现下眼目前通常所说的“特别助理”。
在大梁充当“质子”的岁月肯定并不好过——因为他服侍的乃是五代十国时代最大的流氓朱温,后者像只疯狗,不断咬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主人和为自己效命的下属。
据史料记载,朱温25岁时投黄巢,不久就升为亲军头目,后来为黄巢手下大将;30岁时投降唐朝,在打败黄巢的战争中立功,任节度使,乃至封王;不久又杀害唐昭宗篡位,建立梁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