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九章 史上最爱作秀的二世祖——双面君王隋炀帝杨广(1)(2/2)

    据史料记载,在最早的接班人榜单上,名列榜首的是杨坚的长子杨勇,而不是我们这一讲的主人公杨广。杨坚为什么要废掉老大,改立老二呢?这在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中可是一件非常犯忌讳的事情,因为“嫡长子继承”乃是一条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潜规则”,如果对这条潜规则进行颠覆的话,那必须要给出一个理由。

    大家知道,帝位的传承问题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最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传承得好则国泰民安,传承得不好则有可能国破家亡。如果是在西方社会,可能会通过一整套的制度设计,使得帝位或王位的传承制度化甚至法制化,这一点看一看欧洲王室就可以略知其大概。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对于这样一个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皇位传承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放之历朝历代而皆准的制度。每个朝代可能都有一套自己的游戏规则,但这些游戏规则更像是今天的政府文件而不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最终的解释权都只操在一个人的手里,这个人就是在位的皇帝。

    中国自夏以后,王位传承的矛盾日益突出。据《史记》的记载统计,夏商两代历一千多年,传三十一世四十八王,王位采取的是传弟与传子并行制。传弟制即“兄终弟及”制;传子制当时尚未演变为后来的传嫡长制,而是传兄子、传弟子、传己子并行。及至商末周初,虽然开始向王位传嫡制过渡,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约定“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种约定被《春秋》明确表述为:“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按理中国古代社会至此有了王位传承规范,但是,在实践中传嫡长制仍然遇到了不少麻烦,恰如古人所说:“一兔在野,百人逐之;一金在野,百人竞之。”因此,葵丘盟约虽立,但夺嫡之争难止。且不说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这类现象,即使至中国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朝崛起,也没能按嫡长制传承王位。至于秦后历代立储夺嫡之争更是史不绝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位皇帝的个人好恶往往关系到接班人的选择。一般来说,每一个封建帝王在交班时都想把万里江山交到自己所喜欢的人手里,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然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传位者的个人喜好是否与国家利益、社稷苍生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如果统治者个人偏好和国家利益完全一致,那么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遴选接班人无可厚非;反之,如果统治者的个人偏好与国家根本利益并没有重大关联,那么这种以个人偏好定接班人的方法就有可能比较危险。这里所说的统治者的个人偏好与国家根本利益没有重大关联,又可以有很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