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章 没有制度创新,那就不可能登上皇位(10)(2/2)
    其一,神瑞二年(415年),明元帝想迁都于邺城,崔浩力阻,可能是不想让北朝蛮族入居中华旧地,贻害当地汉民。

    其二,刘裕伐后秦,明元帝想出兵,崔浩竭力劝止,也是出于偏袒汉族军队的“私心”。

    其三,明元帝立储君,崔浩力主立拓跋焘,正因为其生母是汉人,希望这个“汉种”日后为君对汉人有利。殊不料,此人长大后完全百分之百的鲜卑脾性,且残暴好杀。

    其四,明元帝和太武帝北伐夷狄蛮族,崔浩无不全力支持,一旦有南征之意,崔浩总是反对,“实为中国计也”。

    其五,拓跋焘攻赫连夏国,连天风雨,士卒饥渴,崔浩力劝猛攻,实际上是希望魏国大败,但是拓跋焘神武,总能反败为胜。

    其六,拓跋焘准备攻伐北凉沮渠氏,崔浩引用汉书的内容说明当地一直水草茂盛,但是自汉以后,多少年过去,水道不可能不改,兼之路途遥远,耗费巨大,胜败不定,可能崔浩原意也是希望北魏兵败。

    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中国这部历史经典,不管从哪个角度品赏,都可以找出其经验之谈。在封建社会,皇位是世袭的,但由于培养和造就不够,经常发生皇子相残的事,从而祸及社会。拓跋嗣较之历代帝王的高明之处,主要表现在他不恋栈手中权力,而是从长远的事业考虑,及早交权,及早培养;其次是认定太子的素质,如果选定的培养对象是个昏聩之辈,朽木不可雕,情况就大不一样!

    当然,选准辅佐太子的对象也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平庸、奸佞之人,可能国将不国,甚至亡国;如果辅佐太子的人过于强悍,则有可能导致二代“总经理”与第三代“董事长”之间发生不该发生的故事,导致乱国!拓跋嗣在给儿子选择“总经理”这件事上还是看走了眼的,所以,才导致了“一块石碑引发的血案”。前车之覆,后车应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