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乱作为”与“不作为”综合作用下的“被皇帝”(1)(2/2)
孙子误了儿子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话叫做“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分裂谁“合”的?当然是鼎鼎大名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再加上司马昭的儿子,后来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三代人的努力才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晋。
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这个人虽然论才能比不上其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但毕竟中国是在他的手里重新统一的,所以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但是,他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却犯了两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一个是“乱作为”,就是选了一个被后世人视为白痴的皇帝,也就是我们本讲的主角西晋王朝第二代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炎之所以选择司马衷做接班人,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至少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司马炎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熟悉晋代历史的朋友想必还记得司马炎接班的坎坷经历——司马炎本系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后幸赖众臣的帮助,才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所以,不排除司马炎不想让自己的悲剧在事实上的嫡长子司马衷身上重演。
二是前车之鉴的惨痛教训。可以袁绍为例。史称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但他最后为什么会国破家亡呢?原因除了曹操所说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废长子而立幼子,这是袁绍一大错误之举。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宠爱后妻刘氏,对刘氏所生的袁尚特别偏爱,有意以袁尚为嗣,因此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谋臣沮授劝诫说:“年纪相当应选择贤者为嗣,德行又相当要用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将军如果不能改变决定,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袁绍则说:“我是准备让几个儿子各据一州,考察他们的才能。”攻克幽州以后,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边。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丸。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定乌丸,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袁氏覆亡,殷鉴不远,司马炎不能不有所警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