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逆取天下,将尔虞我诈进行到底(3)
    第一章 逆取天下,将尔虞我诈进行到底(3)

    前一种制度设计形成了所谓的“家天下”,其含义是整个江山都是俺家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而后者则形成了所谓的“托孤”和“顾命大臣”制度。由于人都是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唯有人心深似海,近在咫尺不能测”,生前的托孤往往难以抵挡死后花花世界的名与利的诱惑。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经不无感慨地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以之来形容“君臣之谊”也不无不可。历史的经验证明,那些被托孤的顾命大臣,并不一定像在开国皇帝病榻前那样指天画地、信誓旦旦地鞠躬尽瘁,有时反倒成了“废孤”、“害孤”的“要命大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骂的虽然是被称为“牝鸡司晨”的武则天,实际上以之来形容那些并不忠心耿耿的顾命大臣“总经理”团队也不为过!

    影响“二世”成为短命的“二世祖”的因素当然还包括“文化氛围”。纵观中国历史,虽然孔子被一代代累积抬高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高位,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却更崇奉“poht”(强权即真理),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乱世。当废掉一个君王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不受社会舆论谴责时,二世皇帝成为“短命的胡亥”的几率就显得异乎寻常的大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使自己的继承人不成为短命的二世呢?这是每个开国皇帝都无时无刻不思兹念兹的问题。这个问题,秦始皇想过,但他只是想到了结果:使子孙千秋万代而为君,却没告诉继承者方法,只是想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延长自己的生命;汉高祖刘邦想过,但他只是给儿子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他想通过读书以史为鉴转型,但并没有真正去做!

    在不才如我看来,不提供方法而仅是提供结果,或者想了而不去做,那说好了是有理想,说得难听一点则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也许有读者问,秦始皇不行,汉高祖不灵,你有什么“药方”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