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中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五章 高人类福祉之国(5)
    第五章 高人类福祉之国(5)

    从健康发展来看,我国已经实现了顺利地控制传统性疾病,实现了低出生率、低婴儿死亡率的现代人口转变。人口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1978年的68岁,再到2008年的73岁,到2010年估计已经达到74岁cia, the /unpd/。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提高中西部,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控制这些地区癌症、脑中风、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围产期疾病等的发病率,这都对预期寿命的增加作用显著。参见卫生部课题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总报告》,2010年5月。

    当然,健康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反映在预期寿命上,因为预期寿命只是代表生存的时间而并不能全面地衡量健康;健康优先是让十几亿中国人民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更具生产率的生产力,更长久的生活寿命,更幸福的生命力。从定量指标来衡量,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指标,是指一个人生存期间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2002年,中国人口健康预期寿命为641岁,比美国低52岁,我们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将提高到71岁,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将由4岁缩小为21岁;到2030年,我国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将提高到75岁,与美国的相对差距缩小为03岁(见表5—5),预计在2040年左右就可以赶上和超过美国。

    表5—5中国、美国人口预期寿命与人口健康预期寿命

    (2002—2030)单位: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