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下的网络系统及其“无外原则”(3)
天下变成家的奇妙演变的关键就是“无外原则”。天只有一个,天无外,所以天无偏私。如果天下为一而同样无外,就能达到“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效果。《尚书》把大公之义说成是王道:“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礼记》载:“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吕氏春秋》也解释了圣王治理天下为什么“必先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并举例说,伯禽将去治理鲁国,周公对他说,治理的根本原则是“利而勿利也”,就是说,必须让所有人都得利而千万别只让自己一人得利;另一个故事恐怕是传说,但很有趣:荆地有人丢了弓却不肯去要回来,他解释说:“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听说了评论说:去掉“荆”字就正确了。老子听说了进一步评论说:去掉“人”字就完全正确了《吕氏春秋?贵公》。。荆人之心达到了国人同仁,孔子之心达到天下万民同仁,而老子之心达到了众生甚至万物同仁,但太过夸张,已经超出政治了。不过,其中的道理是,无私就接近天的原则,而接近天的原则就是正确的天下原则。
天本无私,而天下要达到无私,就需要一种政治制度把世界变成无外的天下。无外是无私的政治基础,天下体系是唯一能够克制冲突的世界政治制度。当然,这只是纯粹理论上的可能性,周制度远远达不到这一效果。有一个关键问题:天下体系只不过创造了人人可以分享的公共利益,但各人之私依然强劲,人的自私有着生命的自然基础,任何政治都无法克服身体之私。天下政治至多做到使人发现不值得以破坏公益去谋取私利,而人们愿意维护公利的条件是:天下公利能够给予人们的好处明显大于人们破坏公利所能获得的好处,或者,天下公利成为保证私利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公利才可能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这个条件显然不容易满足。周力推德治,试图建立人人皆能得利的制度,使天下制度成为万民拥护的最大公利,从而万世治平,这一努力虽然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但已经显示了非凡的想象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