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盟军中,陆军的地位被大大加强了,原因包括:能量和动能武器技术的发展,陆军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机动战士的大量部署,导致陆军的机动力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单兵作战装备的研制成功,装备优良的陆战队战士成为地面作战的主力。
受到上面有利因素的促进,陆军完全改变了作战思想,所有的战术战略都围绕机动战士和陆战队进行。
※※※
其它陆军装备还包括机动战士部队配备的“挑战者”系列和“刑天”系列机动战士,“共工”系列支援火炮系统,它们共同构成联盟军中陆战部队的重装成份,以应对魔鬼星人的机动战士部队。
在军方公布的资料中,关于这三个系列的装备的介绍是这样的:
“挑战者”式机动战士:高10米,满载质量15吨,最大加速度40g,平地最高时速300公里,山地最高时速100公里,双足步行设计,有头,背部的‘业’字形挂架用来放置不使用的枪支弹药。无隐身能力,但有轻型装甲板。
根据任务区别,配备的武器装备也不尽相同。通常一个行动小队拥有3架机动战士,1号机和2号机装备通用武器,3号机装备重型火力。比如:
※※※
1号机和2号机:1支30毫米口径电磁机关炮,备弹1000发;肩射式导弹发射装置,轻型高爆穿甲战斗部8枚,空中侦察战斗部2枚,射程50公里。
3号机:1门105毫米口径电磁加农炮,中型高爆穿甲战斗部18枚,最高初速20公里/秒;1支30毫米口径电磁机关炮,备弹500发。
以上是执行巡逻任务式的标准配备。
乘员舱可以容纳1人,1个出入口。
2台氢氧燃烧电池,接收超磁波能量站发射的超磁波工作。机甲内部的人造纤维的分布和职能完全仿照人类,在电力驱动下,带动机械关节运动。
“刑天式”式机动战士:相对“挑战者”式机动战士,“刑天”是属于更为重型的型号。它的机动能力相对较弱,但是火力与装甲均有加强,特别是左盾右剑的配备,让它拥有可以与魔鬼星人的强力陆战装备迅猛兽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机动能力的缺乏,大多数情况下“刑天”都由重型装甲输送车进行长途行进,进入战备状态时再由弹射装置发射出来。
高12米,满载质量80吨,最大加速度40g,平地最高时速100公里,山地最高时速50公里,四足步行设计,无头,背部一般配备固定式导弹发射器,肩部配备105毫米口径电磁加农炮,重型追踪高爆穿甲战斗部炮弹50枚,最高初速30公里/秒。左臂无手,直接连着大型高能粒子护盾,右臂则是大型聚光剑。重型装甲板。
乘员3人,1个出入口。
5台氧氢燃烧电池发动机,分布于四足及躯干部,接收超磁波能量发射的超磁波工作。其它与“挑战者”机动战士相同。
“共工”式支援火炮:“共工”的建造是来源于联盟军中占主导地位的东方派将领,他们出于对旧时代强大陆军的怀恋,在军队中部署了大量火炮。但是实战中表明,火炮已完全落伍,炮弹的速度都无法追上穿上护甲的普通士兵,更不用说压制了。
因此经过淘汰,最后只剩下最后一种火炮仍在使用中,就是“共工”式。
“共工”式支援火炮底盘为磁悬浮式,重65吨,配备双管240毫米口径电磁炮,50发子母攻击弹药,50发高爆追踪弹药,射速为60发/发。
平时最高时速120公里,由于为悬浮式,可以无视地形布署,因此在实战中往往以10辆为一集群,高速连续发射,形成弹幕以消耗对方机动战士和魔鬼战士的护盾能量,另外对阻拦对方的机器生物部队具有不错的效果。这也是它得以幸存的主要原因。
2台氧氢燃烧电池发动机,分布于后部,工作原理与前同。
※※※
当然,相比之下,太空舰队才是整个联盟军中的王者,客观地说,行星际战争开始的前五十年,人类都是在为建立一支强大的行星际舰队而拼搏,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
没有制太空权,一切都是空话,再强大的陆海空军在来自太空的监视和打击之下,等若完全没有还手能力的婴儿。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人类第一支太空舰队自浅海的地下通道腾空而起时,带来的巨大海啸导致了几十万人的丧生。但是在光复月球,夺回制太空权的巨大光环下,一切牺牲都变做微不足道。
目前太空舰队所配备的战舰已经是第二代的产品,包括“铁骑军”级太空巡洋舰,“常青藤”级太空母舰,以及它们所配备的“吼鹰”级太空战斗机。
军方公布的这三种装备的资料如下:
“铁骑军”级太空巡洋舰:
全封闭外形,类似水滴形潜艇,外表光滑,只有舰桥突出,战斗时激光炮座由两侧升出。
全长200米,最宽和最高处都是50米,满载质量10万吨,前进最大加速度50g,倒车最大加速度30g,外形纵向辐射对称,舰身中部偏后的重心处安装一只直径50米的自旋舱(在天体周围或定向射击时可以稳定舰身方向)。由于隐身处理,表面覆盖着像古代菱形甲片似的重型活动装甲板,不使用的装备掩藏在装甲板下。
甲板下装备1套大型6部组全天域激光雷达,对战斗机级目标(<50米)有效探测半径1光秒,对太空舰级目标(>200米)有效探测半径2光秒,这是雷达功率和分辨率容许的最大探知距离。
舰体较大,击中几率也大,因此不采取战斗机那样更多靠机动性躲避攻击的战术,而是装备大量吸光屏蔽发射装置,用稠密等离子护盾吸收激光。由于使用吸光屏蔽的同时需要发动攻击,攻击主力武器舱的位置布置在舰首和舰尾四周,这样只要加速或减速,总能有武器舱露出屏蔽带发动攻击。不过屏蔽带需要专门的化学物质和大量能量供给,储备在最大效果下仅够使用30次,并且无法完全吸收大型激光炮中大功率射击的能量。
装备大型激光炮5座,前3后2,都具有半天域射击能力。中型激光炮9座,前6后3座,也都有半天域射击能力。激光炮使用电磁势能冷却装置,可以保证每秒100发的连续射击。
装甲板内部是模块式机械区,可以防止舱与舱之间损坏的相互波及。舰身重心偏前的最内层,长50米,直径10米的狭小空间才是乘员舱,可以容纳30人,2个正出入口在自旋舱外侧,其余分布在舰身四周。反物质融合炉及发电/引擎舱位于舰身后段,惯性飞行时矢量喷口掩藏于装甲板下,只有变速时才翻起装甲板,排放推力功质。
“吼鹰”级太空战斗机:
巡航时外形介于三角型与扁半球型间,作战时作战舱变形突出。
全长20米,最宽和最高处都是10米,满载质量480吨,前进最大加速度50g,倒车最大加速度30g,球形作战舱通过3级万向环与2座小型反物质融合炉及发电/引擎舱连接,作战舱可以向任意方向调转,3级万向环的最外侧1级可以制造自旋,自旋不会影响作战舱的方向。由于隐身处理,表面覆盖着像古代菱形甲片似的轻型活动装甲板,是战斗机看起来有点像早期的人造卫星,不使用的装备掩藏在装甲板下。
甲板下装备1套小型2部组全天域激光雷达,对战斗机级目标(<50米)有效探测半径0。25光秒,对太空舰级目标(>200米)有效探测半径0。5光秒。
机身小,机动力强,因此更多采取靠机动性躲避攻击的战术,但也装备小型吸光屏蔽护盾装置。储备在最大效果下仅够使用6次,并且无法完全吸收中型激光炮中大功率射击的能量,更不用说大型激光炮的能量。
装备小型激光炮4座,前2后2,都具有半天域射击能力。激光炮使用电磁势能冷却装置,可以保证每秒50发的连续射击。
乘员舱可以容纳2人,一名驾驶员和一名电子/火控员,1个出入口。
惯性飞行时矢量喷口掩藏于装甲板下,只有变速时才翻起装甲板,排放推力功质。
“常青藤”级太空母舰:
主要职能是输送吼鹰级太空战机及人员物资,进行作战与补给双重功能,一般由铁骑军级太空巡洋舰护舰,处于舰队中心位置。由多个模块式舱体组合而成,需要时可以进行变型,以适应双重作战功能的需要。
全长800米,最宽和最高处都是80米,满载质量100万吨,前进最大加速度30g,倒车最大加速度20g,外形纵向辐射对称,舰身中部偏后的重心处安装一只直径60米的自旋舱(在天体周围或定向射击时可以稳定舰身方向)。由于隐身处理,表面覆盖着像古代菱形甲片似的中型活动装甲板,不使用的装备掩藏在装甲板下。
甲板下装备1套大型6部组全天域激光雷达,对战斗机级目标(<50米)有效探测半径1光秒,对太空舰级目标(>200米)有效探测半径2光秒,这是雷达功率和分辨率容许的最大探知距离。
装备大量吸光屏蔽发射装置,用稠密等离子护盾吸收激光。由于职能是运补和维护,储备很多,偶尔为了保护自己甚至会不惜发射数量足以完全吸收大型激光炮中大功率射击的能量的等离子。
远离前线的作战职能,不需要携带过多武器。中型激光炮5座,前3后2座,都有半天域射击能力。小型激光炮9座,前6后3座,也都有半天域射击能力。激光炮使用电磁势能冷却装置,可以保证每秒100发的连续射击。
装甲板内部是模块式机械区,可以防止舱与舱之间损坏的相互波及。舰身重心偏前的最内层,长100米,直径30米的狭小空间才是乘员舱,可以容纳500人,2个正出入口在自旋舱外侧,其余分布在舰身四周。反物质融合炉及发电/引擎舱位于舰身后段,惯性飞行时矢量喷口掩藏于装甲板下,只有变速时才翻起装甲板,排放推力功质。
※※※
而空军——又名大气层内空中部队,作用已经远没有21世纪中叶之前那麽重要了,原因包括:能量武器的技术发展,飞行器的防护已经从单纯重视速度和机动性转变到同时重视距离,这在相对太空狭小得多的天体上是根本做不到的;吸光屏蔽在大气中受到阻力,无法凭惯性掩护飞行器的航路;天体狭小,动能武器可以派上用场,无视吸光屏蔽发动攻击。
因此在地球防卫军联盟中,空军基本上都做为陆战队的辅助力量使用,受战区指挥官节制,陆战队可以视需要随时呼叫支援。空军的作战思想也因此改变,全力发展武库机和战区运输机。
目前配备的“岚风”级武库机和“海洋之心”战区运输机都与晴矢有过数面之缘,不久前更曾在后者上参与作战。
“岚风”级地球武库机机长20米,翼展25米,机高8米(不包括起落架),满载质量80吨,最大加速度50g,最高大气层内速度15马赫,最高大气层顶速度30马赫,无垂尾翼身融合体形。背部2个进气口用于大气层内,腹部2个进气口用于大气层顶。无隐身能力,但有轻型活动装甲板,不使用的装备掩藏在装甲板下,优化气动外形。
整流罩下装备1套无线电/激光综合指挥母系统,遥控地平线内的2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和地平线外的4架无人驾驶战斗机作战。无人侦察机与无人战斗机平时收在舱内,进入战备状态时弹射出去。
装备小型激光炮2座,背部和腹部各1,都具有半天域射击能力,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无人驾驶侦察机和无人驾驶战斗机的二级接力,将激光反射到地平线外的目标上,实现大气层内的星球大战计划。激光炮使用电磁势能冷却装置,可以保证每秒50发的连续射击。
乘员舱可以容纳2人,一名驾驶员和一名电子/火控员,1个出入口。
2台矢量推力冲压空气发动机,接收超磁波能量站发射的超磁波工作。
无人驾驶战斗机,机长3米,翼展4米,机高1米(不包括起落架),满载质量6吨,最大加速度50g,最高大气层内速度15马赫,最高大气层顶速度30马赫,碟形。背部1个进气口用于大气层内,腹部1个进气口用于大气层顶。无隐身能力,但有轻型活动装甲板,不使用的装备掩藏在装甲板下,优化气动外形。装备1套无线电/激光综合指挥子系统装备激光反射镜2座,背部和腹部各1,都具有半天域反射能力。4座四联装井射式导弹发射装置,背部和腹部各2,轻型高爆穿甲战斗部,射程50公里。
无人驾驶侦察机的职能是传递母机和无人驾驶战斗机的双向信息。除不携带导弹,其它各项指标与无人驾驶战斗机相同。
“海洋之心”级地球战区运输机机长100米,翼展90米,机高30米(不包括起落架),满载质量1500吨,最大加速度10g,最高大气层内速度0。8马赫,老式气动外形。无隐身能力,但有轻型装甲板。
大多数时候驻扎在广阔的洋面上,通过潜艇补给,行踪比较隐蔽。接到命令后由海面起飞,一次可以运送六架全副武装的机动战士及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装备小型激光炮4座,背部和腹部各2,都具有半天域射击能力。激光炮使用电磁势能冷却装置,可以保证每秒50发的连续射击。
乘员舱可以容纳3人,一名机长、一名驾驶员和一名电子/火控员,2个正出入口。
4台氢氧燃烧涡轮发动机,左右机翼各2。接收超磁波能量站发射的超磁波工作。
※※※
至于海军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在来自太空和空中的双重打击之下,在背景单一的大海上作战的海军舰队完全成了靶子,加上超磁波技术的普遍运用,无论是火力投放还是人员装备运输,海军的作用都已不明显。
最后连唯一的“海洋之心”运输机——原名地效飞船,都保不住,被划到空军所辖,最终被撤消编制,剩下的一些海面下部队——包括潜艇,水下机器人等,被各陆军战区接管,运输部队则被空军接管。
从古埃及人制造出第一艘专用于战斗的木船开始,人类的水面作战部队从水军到海军,从无足轻重到威镇四方,再消失在历史的大浪间,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不知道如果当年指挥大英帝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大战海面的那位海军史上的千古名将,知晓海军的最终命运时,会不会发出无奈的苦笑。
又或海军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型成了星际舰队,将蓝色大海的征途变作了浩瀚星空。
历史就是这样相似,大英帝国的海军舰队曾经靠着几艘炮舰征服了半个世界,最终却还是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回到出发点。
魔鬼星人同意靠着几艘太空战舰,差一点就毁灭了整个人类的文明,但是现在地球人自已的舰队已经夺回了半数以上的制太空权大反攻的时刻,已经再不遥远了!
16977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