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市场经济不是乌托邦(6)
总结上面两种情况表明,有人将要素的货币收入等同于社会的总需求是错误的。决定社会总需求的有许多因素:要素收入、虚拟投资,债务扩张或萎缩,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等等。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虚拟资本价格的变动是常见现象,而且它们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对总需求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在市场经济中总需求=总供给往往是一个特例,不均衡反而是一个常态。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自“里根革命”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不稳定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的常态是非均衡的,所以,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此外,上面那个理论还有其他几个误区。比如,忽视了国际资金流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中,热钱的流出、外资的流入等都会增加总需求,导致需求大于供给。又比如,忽视了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假定1万亿元的要素收入=1万亿元的gdp。 但是如果物价水平上升了5%,而要素的货币收入没有相应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真实总需求就会减少5%,就会出现供大于求。反之,如果物价水平下降了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真实总需求就会增加5%,就会出现供小于求。这些都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不均衡。再比如,忽视了人的行为反应。在通胀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由于恐惧,担心价格上涨而抢购和囤积,结果导致需求的进一步增加,而通缩的时候人们可能同样由于恐惧,担心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而推迟消费,结果导致需求的进一步萎缩。这些同样会加剧经济的非均衡。
总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需求必然等于供给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在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常态是非均衡的。而且,金融体系的发展、经济的对外开放、贫富悬殊等,都加剧了非均衡的可能性。对此不能有幻想,不能认为市场会自动均衡。
最后,再谈公平和效益。将要素收入投资于虚拟资本的投资行为,导致要素的货币收入大于总需求。而且,一个社会的收入不公的程度越高,这个货币收入同总需求的缺口越大,供需就越不均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提倡,公平就是效益,公平会带来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虚拟资本投资的规模同分配收入不公呈正相关。收入分配越不公,财富越高度集中,越多要素收入会被用于虚拟投资。比如,如果有人有100万元的货币收入,可能会有50万元用于虚拟投资;如果一个人有1 000万元的货币收入,可能会有500万元用于虚拟投资;如果一个人有1亿元的货币收入,可能就有几千万元用于虚拟投资。收入越不公,货币收入中的越大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虚拟投资,经济离均衡就越远。
所以,市场经济自动走向均衡是一个神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