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大经济学谬论(18)
从实际的角度看,这种理论创新的荒诞不经是不言而喻的。按“边际效用”理论,巴菲特通过寻找“内在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进行投资是注定要失败的。所有的证券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按照这种逻辑,华尔街制造金融垃圾,通过金融创新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金融证券的价值是主观的,那么华尔街这类机构的目的不是要去创造或发掘有内在价值的投资,而是通过各种手法提高投资者对垃圾债券的主观效用,让投资者认为华尔街制造的垃圾都是珍宝。
有人把包括效用价值论在内的某些西方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其实“实证经济学”没有一点“实证”。效用价值论只是从需求的一方来理解问题。谁都知道,假如产品的价值只是由需求一方来决定,所有的厂商都得破产关门。笔者以前在国内是学习劳动价值论的,到了美国开始学习效用价值论。有一次我问我的老师,按照效用价值论,假如一个国家的gdp或当年创造的财富的价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或劳动投入决定的话,那这个国家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要搞劳动分工?为什么要增加资本投入?为什么要提高就业率?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真像这种理论认为的那样,一栋大楼的价值,不是由建造的人创造的,而是由住进去的人创造的,那谁愿意建造大楼?没有人建造大楼,你有了住大楼的主观愿望,也不可能像神话中那样变出一栋大楼,而你必须先要造出满足你需求的大楼。为此你必须考虑造大楼的成本,考虑这栋大楼的内在价值。所以,投入成本是绕不开的。马歇尔为了避免效用价值论的这种误区,搞出了一个折中的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把供给引入了这里,在这里价值不完全由效用决定。
其实,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劳动创造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劳动者一年不劳动,这个社会就很难维系。如果没有劳动和劳动的积累,一个社会就没有所谓的财富。如果价值都是主观效用的话,不需要积累价值、积累财富,只是积累主观效用就行了,一个社会为了致富不必劳动。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除了重新唤起的民族雄心、丰富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劳动热情以外,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包括没有什么资本。那几代人就是通过劳动,通过积累劳动来积累资本。笔者当知青的时候,就修过水库、造过农田,这都是创造财富,如果你要核算它的价值的话,那些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就这样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或资本。这些社会财富和资本都是劳动的积累,是劳动的创造。所以,在任何社会,任何情况下,只要你追根溯源,“还原历史”,你会发现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资本,劳动创造价值。本来经济学的任务是要反映现实,但是有些人却专门以扭曲现实为己任,而且扭曲得那么别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