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要警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五大经济学谬论(5)(2/2)
    在大萧条前,美国基本按要素分配,是私有化和市场化最彻底的时期,美国基尼系数高达045。后来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收入分配调整和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收入分配差异,导致美国基尼系数大幅度下降到037~039。一直到70年代后期都基本稳定在这个程度。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里根革命”的开始,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对再分配的调节减少,美国基尼系数迅速攀升。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基尼系数高达047,超过大萧条时的045,至今高居不下。基尼系数的这种变动历史表明了一个真理——按要素分配只能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第二,财富集中。市场经济导致分配不公,导致财富不受限制地集中。从1922年到1929年大萧条爆发前夕,美国迅速完成了财富的高度集中。财富金字塔顶部1%的人口,拥有的社会财富比例从1922年的316%,增长到1929年的363%。财富集中的状况从罗斯福到“里根革命”以前得到极大的抑制。在里根就任时,美国金字塔尖1%的人口拥有财富比例只有20%。但是,几十年的“革命”使这个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1%的人口,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81年的20%蹿升到2007的40%以上(参见图5—4)。同年,最富的5%的人口占有超过50%的社会财富,而占人口40%的下层人口只拥有1%的社会财富。如果再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财富集中的话,它已经达到了082,几乎是到了极限,成了富者通吃了。财富集中的这种历史对比,同样证明:私有化和市场化只能导致财富的高度集中。

    图5—4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财富占比

    第三,中下层的相对贫困。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政府干预的结果导致经济增长和劳动者收入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而且这个剪刀差不断扩大,导致劳动者相对贫困加剧,社会总有效需求不足。从1980年到2006年,美国人均gdp增长67%,但是劳动者的中等收入只增长了169%。在危机以前的7年中,劳动者的中等收入在扣除通胀因素以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06%。我们为什么要用中等收入呢?有人喜欢用平均收入。平均收入掩盖了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差异,尤其是掩盖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间的差异。比如一个人拿100元,另一个人拿1元钱。平均工资是505元。这个平均工资有什么意义?而中等收入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它是顶部50%和底部50%的分界点。中等收入其实就是底部50%的人的收入上限。如果中等收入只增长了169%,那就意味着在它下面的49%的人的收入增长,低于这个169%。下面这个图表,反映的就是这种剪刀差(参见图5—5)。这个建立在真实数据基础上的剪刀差表明,50%以上的劳动者在危机前的二十几年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