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例外。豪强是不好抑的,既能捐款,又雇有游说集团,还能操纵舆论、操纵选举。如果不是专权任事,在事实上实施软独裁,是无法成功的。而能够实行软独裁的条件,是结交民心。所以,软独裁和结民心,就成了推行“新政”的手段。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的低谷。全美大约25%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农产品产出降低了60%,农村一片凋零,工业产出不足1929年的一半,200多万人无家可归。尤其令这位新总统备感挑战的是,在就任当天,美国48个州当中,就有32个州的银行无法开业。就任第二天,美国联邦银行的老大——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也由于客户的疯狂挤兑而无法开业。美国社会动荡,犯罪率尤其是有组织的犯罪率迅速上升,美国制度风雨飘摇,潜在的“太平军”到处都是。而刚刚卸任的政府和精英集团,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乱投金石之药。
1933年美国银行成批倒闭,发生储户挤兑潮
美国如同一艘将要沉没的船。大多数的船员、水手和乘客都四顾茫然,在绝望中挣扎,渴望一个强有力甚至是“独裁”的船长,带领他们渡过难关。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压倒多数当选的。一艘在风浪中飘摇的船,需要一个充分授权、意志坚强、决策迅速的船长和指挥体系。否则,如果事事决断于水手和乘客间的合议的话,这艘船会在议事厅的争吵中迅速沉没。
这种在困难时便宜行事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如古罗马,如南北战争时期的林肯,如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的美国,由于对美国体制的绝望,许多有影响的人大声呼吁授予罗斯福美国历史上从无先例的广泛权力,这种权力将凌驾于议会和宪法之上。当时全美富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ann) 告诉读者:“一种温和的独裁将帮助我们渡过前面崎岖不平的道路”,而另外一份杂志则宣称罗斯福应当拥有“几乎独裁的权力来重新组织政府”。1933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制片商威廉?蓝道夫?赫斯特( randolph hearst)发行了一部专题电影,名为gabriee over the white house。该制片商认为,美国需要一个“独裁者”来带领它走出大萧条的危机。该片虚构了一位美国总统,这位总统解散议会,宣布军事管制,建立了“建设军”来重建美国。
罗斯福也当仁不让,下决心要以铁腕拯救美国。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宣告,“我将要求国会授予……广泛的行政权力来与紧急状态作战……如同我们受到外敌的侵略”。音刚出,声未落,就激起暴风骤雨般的掌声。那种淹没一切的赞同声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民意——广泛的授权。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