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我们都得不怕死才行(2)
不斩一下也实在不行了,眼看着三军不肯用命啊。
即使在被拘押后,李服膺也没想到阎锡山会对他痛下杀手。因为他打仗虽然外行,但搞关系是内行,不仅位列晋绥军“十三太保”中的“大哥”,而且还是赵戴文的义子,在山西军政界人缘极好,怎么着,都没觉得死会和自己沾边。
也许,如果平型关战役能打赢,不说歼灭板垣师团,至少能保住平型关和雁门关的话,李服膺就可能会有一个更好一点的结局,可是仗偏偏打输了,不找你晦气,又有何办法。
据说,老阎在宣布处决令时,当着众人和李服膺的面都掉了眼泪,说我把你从排长一直提拔到军长,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可你却对不起我,天镇一战,为什么就不能帮我死守住,而非要退下来呢?
这话确实说得让人伤心,要是天镇那里不首先掉链子,“大同会战”就能打起来,没准板垣早已成为网中鱼,瓮中鳖,我如何还会被他逼到太原城下来。
李服膺也掉了眼泪,可是事已至此,他也知道无法可想了。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李服膺是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中将军长,虽说事出有因,但处罚如此之重,此前却并无先例。
对于李服膺之死,或者说大一点,对于晋军将领之无能,老阎本人也不是一点责任没有。长期以来,他光知道拨拉算盘珠子,用经济的那一套来办军事,结果就办出了问题。
首先是太重钱。把下面的很多将领都熏陶得跟他一样,以至于大部分只注意聚财,不留意训练,一旦真的上阵自然缺了底气。傅作义对军人曾有一个清晰的判断,那就是军人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怕死。晋军的悲剧,追根溯源也全在一个字上,那就是钱。
其次是太重权。老阎把军权抓得非常死,据说晋军师长级别的军官,都无法自主任用身边的副官,在很多部队里,几乎形成了跟清末练新军一样的情形,所谓上不知下,下不晓上,官兵各管各,只知奉老阎之令行事,叫咱干甚就干甚,天长日久,连仗该怎么打都不晓得了。
斩了李服膺,就等于借其人头祭了大旗,立了军威,这让处于旁观者身份的郝梦龄都由衷地感到,晋军此后面貌大有改观,“高级将领早具决死之心”。
他所说的晋军“高级将领”,典型的就是姜玉贞。
姜玉贞有功大焉。
郝梦龄等八万军队要想如期赶到忻口集结并完成布防,没几天工夫肯定不行,而此时板垣也快马加鞭地跟在撤退的晋军身后。姜玉贞的使命,就是拖住板垣,为忻口布防争取时间。
阎锡山起初告诉姜玉贞,一定要坚持七天。
七天之后,姜玉贞正待下令撤退,后方却又传来阎锡山的电令:续守三天。
在发出这封电令之前,其实阎锡山是很犹豫的。
续守,是因为郝梦龄在忻口的布防还没有完全组织好,但老阎很清楚,如果再“续”下去,姜玉贞没准就要打光了,所以他开始起草的电文上是这样写的:掩护任务已完成,能守则守,不能守则撤。
正要将电报发出去,他忽然又想到,如果将姜玉贞撤下来,万一忻口防守因此出现问题可怎么办?
哪一边都要顾,又哪一边都顾不过来,第一次,他算不下去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