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二章 朝令夕改(5)(2/2)

    上策无人喝彩,傅作义转而极力向阎锡山推荐中策。

    所谓中策,就是退一步,重点顾一头,即由平型关原有守军继续坚守,而集结绥军,趁突破雁门关的东条兵团人数尚少,且立足未稳,将其一扫而光,以解平型关后方之忧。

    较之上策,中策风险要小得多,傅作义认为能被接受的可能性比较大,他甚至表示,愿意请缨出马,亲率绥军出征。

    可以想见,以傅大将军之威名与绥军的作战能力,此一击,必能予以繁峙日军致命打击,如此,战局将一片光明。

    老阎动心了,可是他刚想点头,一旁的孙楚马上就叫起苦来,不行不行,平型关防守正面过宽,板垣势大,若无绥军相助,我们守不住哇。

    血肉战场方见英雄本色,帷幕里的夸夸其谈都算不得好汉,此时的“孙神经”可再无一点“必能阻其于平型关外”的豪迈了。

    听“军师”这么一说,老阎又犹疑起来,他转过头问傅作义:要不,先稳住平型关一头再说?

    傅作义本以为阎锡山会采其中策,未料对方竟忽然动摇,不由得大为着急。

    不击繁峙,安能稳住平型关,孙楚之见实不足取,“主公”应速速定夺才是。

    大家的目光全都集中于阎锡山,因为谁都知道,不管孙楚如何巧舌如簧,傅作义怎样声名显赫,最后的定调者,有且只能有一位,那就是眼前这位“主公”。

    只是“主公”早已六神无主。

    繁峙要击,平型关要守,哪一头都得顾啊。

    这时候最好有大批天兵天将下来,让老阎接在手里,拨一半到繁峙,再拨一半到平型关,可除了做梦,这样的美事到哪里去找?

    快马到,又有紧急军情上奏。

    奏报的是王靖国。

    这位老兄没有马上调兵将日军驱出繁峙,而是集中了一部分兵力到代县。

    代县者,为繁峙之下首耳。晋绥军要回太原,须先过繁峙,再经代县,很显然,这又是一个被动防守的阵势。

    可是这一军情听在老阎耳朵里,却让他的整张脸都刷地变白了。

    不是吧,难道代县都守不住了,照此说来,我们的后路岂不是要全给截断了。

    也许明天早上,东条兵团的骑兵就会赶到代县,把路口一堵,谁都跑不回去了。

    老阎不会骑马,只会骑驴,他按照山西驴的速度推算了一下,想想无论如何是跑不过日本人的汽车和东洋马的,再不赶紧撤,就真的来不及了。

    这时候的阎锡山,再也没有在平型关歼灭板垣师团的雄心壮志了,收缩防线跑路才最要紧,遂击案起立:战局无法补救,迟退将陷全灭。

    我命令,全线撤退!

    军令颁下,傅作义和陈长捷皆为之失神叹息。

    苦战半月,牺牲逾万,众将士艰苦忍耐,方迎来出关围歼板垣的一线曙光,奈何因担心陷于敌后,而坐失此良机乎?

    要知道,此时的八路军一直在敌后,人家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概因此时无论是板垣,还是东条,力量都极有限,并不是想灭谁就能灭谁的。

    就在晋绥军全线撤离的过程中,板垣始终坐而望之,并未能急起直追,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经过前段时间的反复搏杀,关内进不去,关外又受到八路军的袭扰,板垣师团已经疲惫至极。

    板垣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脱困,建功是根本就不去想了。见前面的中队主动撤离,这才长出一口气,我的妈呀,再晚几分钟,都要窒息休克了。

    繁峙日军很少,当他们看到大批守军从城门口经过时,连眼睛都发直了。

    要是这么多人直接来攻城,谁能挡得住哇。

    幸好不是来攻城的,只是过个路而已。

    在“目送”晋绥大军通过之后,日军就像接收部队一样,跟在后面“接收”了无人防守的代县。

    傅作义苦心孤诣想出的上中策,阎锡山都未采信,即如孙楚那样大家一道守平型关的下策亦不能纳,最后用的竟然是“全线撤退”这样一个下下策。

    太可悲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