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背景(14)
李宗仁到任后,根据最高统帅部确定的战略方针,制定了第五战区的作战计划:“(1)保有鲁省大部分及苏北地域,与敌行持久战。(2)作战初期,应把守黄河及沿海要点,直接阻止敌人之侵入;不得已时亦须逐次诱敌深入鲁南及苏北地区,准备会战,予以极大打击,获得最后胜利。”①第五战区还根据此计划,做出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部署:第一阶段:以第一线兵团将日军阻止在黄河北岸及沿海地区,延缓日军南进速度,使我第二线兵团有充裕时间在徐州附近部署完毕;第二阶段:如黄河失守,第一线兵团退至莱芜、泰安、新泰一线,设防固守,会同朝邹县、滕县推进之第二线兵团的有力部队在兖州附近同日军会战;第三阶段:兖州附近会战万一失利,则在徐州进行决战。其决战方针为:以少数部队固守徐州,以大多数部队沿津浦路侧击,开展运动战、游击战,阻敌南进。上述作战方针与部署,体现了积极防御的作战精神,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的正确的作战方针。
1937年12月,敌华中方面军于占领南京后,随即渡江北进,攻占浦口、滁县一带,显示出沿津浦线北上的作战意图。第五战区根据敌情变化,适时修订了作战指导方针,提出“以一部仍守备海岸及黄河沿岸,以大部转移淮河之线,拒止北上之敌,相机转移攻势”;①“第三集团军以主力配备于济阳、东阿、泰安,沿黄河右岸设防,……竭力拒止敌之渡河,以巩固本战区北面”;“第五十一军即日以主力向临淮关、蚌埠间地区转进待命”;“战区直辖之各部队,仍位置于徐州附近,司令长官部仍在徐州。”②
1937年12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第五战区,指示如下作战指导原则:
(一)战区范围修订为:南界自长江口沿长江至湖北阳逻止,西南自阳逻至礼山沿豫鄂边境迄吴山镇,东北自黄河口,沿黄河至兰封、陈留、鄢陵、郾城、沁阳至吴山镇,与第一战区为界。
(二)战区根据地,为泰安鲁南间山地及豫皖边境固始、立煌(今金寨)、经扶(今新县)间山地。
(三)战区作战方针,为阻止侵入之敌,粉碎其打通津浦铁路线之企图,战区主力应配合地方武力,并用刚性与柔性之战法,展开全面作战,坚守战区根据地,与敌持久抗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