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背景(6)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别听取了政府、党务及军事各项报告,决议修改党章,选举蒋介石为总裁,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组织国民参政会案及大会宣言。《抗战建国纲领》共32条,提出了“抗战建国”的总口号,并“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抗战建国纲领》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文化及民众运动各方面规定了国民党的政策方针,具有抗战时期根本的性质。《纲领》规定:在军事方面,“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政治方面,“组织国民参政机关”,“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严惩贪官污吏”;在民众运动方面,“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规定“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与以合法之充分保障”。在经济方面,提出“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并提出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矿业,推行战时税制,统制银行业务,巩固法币,整理交通系统,严禁奸商垄断居奇等项措施。大会宣言指出:“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存亡所系,人人皆当献其生命,以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命。”宣言号召全国同胞“以一致之团结,为共同之负荷,使此捍御外侮复兴民族之使命,得以完全达到。”①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国民政府于1938年7月在汉口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是咨询性质的机关。参政员共200余名,除国民党外,还有、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及社会民主党的代表,人才荟萃,便于公开发表政见,反映民意,是各党各派团结合作的象征。
上述措施,反映国民政府在外敌入侵的严峻形势下,采取了顺应民心、努力抗战的积极态度。当时,国内呈现出空前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我军夺取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抗战爆发后,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各国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各不相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