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名将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钱钧中将
    钱钧中将

    铁掌钱钧

    (1903——1990)

    钱钧将军原名钱运彬,河南光山县人。12岁离家出走,步行7天,至开封少林寺谋生。始学徒,后学拳,再学画。学拳,独得朱砂掌;学画,专擅佛堂像。文武之道,皆掌功夫也。(1)

    钱钧将军喜作画,八十四高龄仍挥毫不辍,或雄鹰展翅,或青松红梅,或旭日东升,使笔如使拳,运毫如运指,点划撇捺犹如龙腾虎跃。1986年10月20日,余访将军于画室。将军告余,年作画200余幅,精品均无翼而飞。将军愤曰:“家中有贼。”

    钱钧将军身材魁梧,苍发铜颜。八十高龄,头发仍竖立如针。作画喜用一对惠山泥人镇纸:一光男孩,一红围兜女孩。小男孩压左纸角,小女孩压右纸角,面向将军,喜笑颜开,天真可爱。将军挥毫间,尝与两小泥人喃喃对语,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凡人赞将军画,钱钧将军皆答之:“拿着黄牛当驴骑。”

    钱钧将军屋内贮一幅中堂,长一米五,宽一米。画面为一戎装士兵,胸戴红花,肩扛机枪,浓眉大眼,虎气生生。既有写意之豪放,又有工笔之典雅。左上角题诗一首,诗曰:“新打钢刀初试锋芒,年青战士初上战场,思想闪金光,勇猛杀敌势不可挡。”诗下有工笔小楷题识:“边防部队某部六连二班新战士、机枪副射手张棉新同志在浙江平阳大渔湾围歼美蒋特务的战斗中英勇作战,首战立功,表现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不愧为的好战士。”将军此画曾参加1965年全军美展,观者刮目,好评如潮。“将军画家”之誉鹊起。将军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2)

    钱钧将军言:进少林寺次日,值班和尚命其烧火。灶前立一木桩,约碗口粗。将军问:“劈柴刀在哪?”值班和尚举手曰:“这就是刀。”将军惊诧。旋见值班和尚用手拧木桩,一拧一片,一撕一片,如拧面团,如撕棉絮。顷刻,木桩化为纷纷碎片。自此将军练武不辍。(3)

    钱钧将军言:于少林寺学艺时不识许世友将军。后在延安抗大学习,和许世友同窗,扯乱谈时方认起少林寺师兄弟之缘。(4)

    钱钧将军言:时入少林寺,寺门雄伟阔大,寺前有一片松林,山边有一片塔林,印象极深。其时少林寺有僧九百,枪二百。寺内最高最好之建筑,为一尼姑堂。将军回忆当时情景仍迷惑不解:“和尚庙内建尼姑堂,真是怪事!”(5)

    钱钧将军警卫员杨文艺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钱钧将军口头禅。将军晨起必练功,风雨无阻。始口吟《峨嵋道人拳歌》散步。吟罢,舒臂抬腿,摆成“弓字桩”,双拳交替前出,旋又换为“骑马桩”推掌,“虚字桩”定型。站桩完毕,又打一套“小洪拳”。有时兴起,亮几手朱砂掌。某日,将军练功完毕,嘱警卫员寻一岩石置前。将军止步拉架,聚神运气,忽出右手,猛劈掌,岩石即断为两截。过后,量其石,长度16厘米,宽度与厚度均达10厘米。其时将军已年过七旬。(6)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