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清(14)
    清(14)

    再说允禟。雍正接位后,命允禟出驻西宁。这就把他调出京师,和允禩分处两地了。雍正二年四月,宗人府弹劾允禟擅自派人到河州买草、勘牧地等违法行为,提议剥夺允禟封爵,雍正宽免了。雍正三年,雍正借口允禟纵容家人在西宁生事,派都统楚宗前往约束。楚宗到西宁,允糖不出来迎接。雍正传旨责问,允禟回说:“皇上责备我的都对,我还有什么说的?我快要出家做和尚去了。”楚宗把这些话报告雍正,雍正又亲手写诏书痛责。这一年的七月,山西巡抚伊都立又弹劾允糖纵容他的护卫殴打生员,请求治罪。雍正又听说陕西人称呼允禟为“九王”(允禟排行第九),雍正又手诏痛斥允禟“无耻”。有这样一些事累积起来,雍正师出有名,就剥夺了允禟的封爵,就地幽禁,又把允禟左右办事的毛太、佟保等人撤回京师。

    雍正四年正月,京城的九门捕役截获毛太、佟保等人寄给允禟的私信。信上写的字类似洋文。雍正把这信派人拿给允禟的儿子弘暘看,问这是什么意思,弘暘说这是允禟自己造的字。这下雍正抓住了把柄,他下谕道:“从来造作隐话,防人觉察,只有敌国才这么做的。允禟在西宁,并没有禁止他书信往来,何至于要别造字体,暗藏密递?”又说:“允禟给弘暘的信用朱笔,弘暘的信中又把他父亲的话称作‘旨’,都是僭妄非礼。允裾寄给允褫的信说‘事机已失’,这句话尤其骇人。”诸王大臣提议治允禟的罪,雍正下令革去其黄带子,削去宗籍,捕送京城,由楚宗和雍正侍卫胡什礼押送。接着,又把允禟改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与“阿其那”一样,都是满语。有人说是猪和狗的意思,又有人说是“讨入厌”的意思,笔者也无从查考,反正不是好话就是了。

    这年六月,诸王大臣又定下允禟二十八条罪状。胡什礼把允禟押送到保定,雍正命直隶总督李绂暂时看管。李绂对胡什礼说:“可以便宜行事”,意思是可以秘密处死。胡什礼把这句话报告雍正,雍正派快马传谕制止这样傲,李绂却说他没说过这句话。可是到了八月,李绂就上奏说允禟因“腹疾”(拉肚子)死于幽所。允禩是上吐,允禟是下泻,都因此暴卒。天下那有这么凑巧的事?后人疑心是雍正密令下的毒,虽然查无实据,恐怕也事出有因吧!可叹的是楚宗、胡什礼、李绂都没有好结果。楚宗、胡什礼是因为在押解途中给允禟用上了刑具,胡什礼又“妄述”李绂的话,雍正都下令把他们抓起来治罪。后来李绂也得罪,雍正还责备他不把允禟的死状明明白白的告之于众,以至引起种种流宫。这么一来,雍正自己就推得千干净净了。

    再说那康熙的十四子允禵,本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康熙驾崩时,他还在西北任抚远大将军。雍正接位后,立即把他召还京师,解除了他的兵权,派他去守皇陵,其实就是把他闲置和软禁起来。他的结局较之允禩、允禟稍好一些,没有死于非命,而足和他的儿子白起一道被禁锢。雍正道是“允禵止于糊涂狂妄,其奸诈阴险与允禩、允禟相去甚远。”也可能毕竟是同母兄弟,所以格外开恩吧。至于康熙的十子允褫,在雍正元年就被拘禁,就不再赘述了。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世宗》、《清史稿·允禩》、

    《清史稿·允禟》、《清史稿·贝子品级允禵》)

    37.冤杀查嗣庭

    雍正四年,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查嗣庭为江西正考官,出了一个考题:“维民所止”。这四个字并非查嗣庭的创造,而是孔圣人说的话。查嗣廷做梦也没想到这么一个平平常常的考题竟然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原来有个言官参奏这个考题中“维止”二字,乃“雍正”去其首,言下之意是要杀雍正的头了。这样荒谬的参奏,雍正居然相信了。原因恐怕是那时关于雍正夺位、弑父、逼母、屠弟等种种流言,传遍天下,搞得雍正神经过敏,草木皆兵了。他派人查抄查嗣庭的寓所,查得日记二本,他居然又从中发现许多“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例如对康熙的用人行政,大肆讪谤,以翰林改授科道为可耻,以裁汰冗员为遭厄运,以钦赐进士为滥举等等。又说日记中记载热河水灾淹死官员八百余人,雨中飞蝗蔽天等等“荒唐之言”。以此反证查嗣庭出那个考题并非出于无心,而是别有用心。这样的推理,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其实日记本来就不是给人看的,雍正所引的那些话,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罪过,有的固然是议论时政,有的则纯属记述传闻而已。

    雍正下令逮捕查嗣庭,交三法司严审。查嗣庭未等执刑,就死于狱中。雍正还是不放过他,仍命戮其尸,斩其子,家属均流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