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清(7)(2/2)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别人都怀疑施琅有贰心,独康熙能以清醒的头脑力排众议,重用施琅,终于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件事确实给人以启迪。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施琅》)

    21.知人善任

    康熙善于用人,更善知人。他用人,正是建筑在知人的基础之上。对李光地就是如此。

    李光地是康熙九年进士。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李光地由于二次上疏康熙献策而受到康熙的赏识。后来,李光地又因保举施琅平定台湾有功,更受到康熙的器重。康熙十九年,李光地调任京师,授内阁学士。后来又历任兵部侍郎、顺天学政、直隶巡抚,直到拜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为官清正,兼具文才武略,办事谨慎勤勉,但也不时出点不大不小的问题。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任翰林院学士。他与侍读学士德格勒交好,二人在康熙面前相互荐引。康熙召德格勒在乾清官面试,发现德格勒文字低劣。与此同时,翰林院掌院库勒纳又弹劾李光地私改“起居注”。为此,李光地受到康熙的严厉申斥,李光地也自求康熙对他严惩,康熙最终还是宽恕了他,下旨说“李光地前于台湾一役有功,仍以学士用”。不久,李光地升任兵部侍郎。

    李光地由于受到康熙的信任和重用,不免为同僚所忌恨,因此一再遭到许多同僚的弹劾。他在督任顺天学政时,恰逢母丧。照封建社会的礼制,父母去世,要回家居丧三年(即所谓“守制”)。但康熙命他留在任上守制,李光地则要求给假九月回乡治丧,九个月不足礼制规定的三年之期。为了这件事,遭到两个御史的弹劾。康熙却不改初衷,仍然命李光地在任守制。当时的一个有名望的清官彭鹏又上疏论李光地十不可留,指责他“贪位忘亲”。康熙不得已,只好命李光地解任,却又叫他在京城守制,不让回乡。到服丧期满,仍督顺天学政。

    李光地在任直隶巡抚时,因治水灾有功,康熙褒奖他的洽绩,提升他为吏部尚书,仍兼任巡抚。这是康熙四十二年的事。到了四十三年,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许志进、宋骏业、王原等联名上疏,弹劾李光地任巡抚期间的失职行为,李光地不得不上疏为自己申辩,同时请求免去自己的职务。但是,康熙不但没有罢李光地的官,反而在第二年授他为文渊阁大学士。御史吕履恒弹劾李光地在巡抚直隶期间对于“秋审”这样的大事任意决断,不负责任。被康熙查明所奏不实。给事中王原又弹劾李光地推荐的官员陈汝弼贪赃受贿,陈汝弼因此被法司判决绞刑。王原等企图借此打击李光地。康熙又觉察到陈汝弼的供词和证据失实,交付廷臣核对查实,结果查出了法司逼供行贿的种种情状。于是,康熙下令罢了王原的官,办案人该革职的革职,该降职的降职。陈汝弼也因此得以昭雪。

    康熙对李光地的信任,不但表现于他不轻信流言,而且对于李光地提出的合理的意见都加以采纳,并付诸实行。江宁知府陈鹏年触犯总督阿山,被捕入狱,定下了“大辟”的死罪。李光地在康熙面前为陈鹏年辩冤,陈鹏年因此被召进南书房。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相攻讦,张伯行是汉臣,而噶礼是满臣,权势也比张伯行大得多。康熙派大臣去调查,这些大臣都偏袒噶礼,康熙却还是罢了噶礼的官,复了张伯行的官,这实际上是李光地的作用。康熙有一次问李光地:侍郎汪霦死后,还有谁能作古文?李光地回答说:只有方苞。方苞是桐城的著名文人。当时因为卷入了著名的文字狱戴名世案件(方苞曾为戴名世的《南山集》作序)而被定了死罪,系于狱中。李光地的一句话,就救了他的性命,于是方苞被康熙召进了南书房。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