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隋唐五代(29)(2/2)
    唐玄宗心里一怔,治了程伯献,不就给高力士难堪吗,便说:“程伯献的事以后再说吧,先治李美玉的罪吧!”韩休力争说:“今天下皆知陛下圣明,若对小罪不能容忍、对大罪置之不问,怎能服天下人心、见陛下清明?况且朝中大臣为非作歹,危害更大,任其下去,大唐江山如何能长治久安呢?”

    唐玄宗沉默不语。韩休忍耐不住,竟然抬起杠来,说道:“陛下如不惩办程伯献,臣不敢下令流放李美玉。”唐玄宗不悦,但他忍住了,无奈地说道:“你说得有理,就照你的话办吧!”

    程伯献受到了应得的惩罚,百姓拍手称快。

    一天,唐玄宗用铜镜照面容,发现自己比以前瘦了,一个内侍挑拨说:“韩体作宰相,皇上瘦多了。该让那老头子回家了。”唐玄宗沉思片刻,笑笑说:“我瘦了,想必天下人肥了。韩休虽然常常和我抬杠,可他一心为国,比我想得周到啊!”

    (取材自《旧唐书·韩休》、《新唐书·韩休》、《新唐书·宦者·高力士》﹑《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玄宗开元十九年、二十一年》)

    45.任奸罢贤

    开元十三年十月,唐玄宗带上百官、贵戚、四方酋长一行,从东都洛阳出发,到泰山封禅,一路上,所在官府运载佳肴美酒的车马,数百里不绝,糜费无数。

    这次封禅表明唐玄宗已开始从一个励精图治、提倡节俭的明君转向贪图享乐、讲究排场了。他已逐渐忘掉他曾祖父唐太宗关于提倡俭朴,力戒奢侈的遗训,认为天下太平、国库充实,可以高枕无忧、享受一番了。唐玄宗的思想矛盾,引发了朝廷的忠奸斗争,宰相李林甫和宰相张九龄的交锋便是一例。

    李林甫是唐室宗亲,他是唐高祖李渊的侄曾孙,因关系较疏远,他父亲只当个参军的小官。他年轻时在皇室当千牛直长(警卫小官),靠巴结娘舅楚江公江皎,于开元初年被提拔为太子中允。开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当时唐玄宗正宠幸武惠妃。子以母贵,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也很受唐玄宗的宠爱。李林甫平日多方拉拢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侍从,通过他们去讨好武惠妃,并传话给武惠妃:“一定尽力保护寿王。”意思是要竭力帮助寿王李瑁当太子,于是得到武惠妃的好感,在她的帮助下当上黄门侍郎(皇帝身边的机要官员)。太子李瑛因被唐玄宗疏远,很为自己的前程担忧,有时便在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面前叹叹苦经、发点牢骚,有人暗中去报告给武惠妃听。武惠妃在唐玄宗面前告太子阴结朋党,将害她母予,还说太子指责皇上等。唐玄宗大怒,便萌生改换太子的念头,黄门侍郎李林甫窥测到了,当然竭力赞成。唐玄宗便也将他的心思对一些大臣说出。这时,正直的中书令张九龄站出来反对,他向唐玄宗列举历史上许多帝王因改换太子而引起内乱的事铡,来劝说唐玄宗。唐玄宗觉得他说得有理,便打消改换太子的念头,这就引起武惠妃和李林甫的怨恨,他们要乘机报复张九龄。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省)人,本是一介书生,开元初年张说被贬到岭南时,对张九龄的文才很是赏识。张九龄凭着自己的才学考登进士及第,拜校书郎。开元十年,三迁为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为中书令,对张九龄十分器重。开元十四年张说被李林甫诬陷贬官时,张九龄也被贬为冀州刺史,转桂州都督。张说曾向唐玄宗推荐过张九龄。开元十八年张说死后,唐玄宗想起张说的话,将张九龄召进京城,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等职。开元二十二年,升为中书令。同时任相的,还有裴耀卿和李林甫。张九龄虽然书生气十足,却颇有识人的眼力。唐玄宗在任命李林甫为楣之前,曾问过张九龄的看法,张九龄说道:“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任林甫为相,臣恐他日为庙社(指朝廷)之忧。”但唐玄宗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张九龄劝说唐玄宗取消改换太子的念头后,武惠妃和李林甫对张九龄十分怨恨,李林甫到处制造舆论,他对宫中一些受宠幸的宦官说:“立谁为太子,这是皇家事,何必去向外人说呢!”这话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他又犹豫起来了。武惠妃还想争取张九龄的支持,她派心腹官奴牛贵儿去对张九龄说:“如赞成废掉太子,就可长做宰相。”张九龄将牛贵儿大声斥走,并将牛贵儿的话告诉唐玄宗,唐玄宗这才又打消废太子的念头。李林甫等人更加紧在唐玄宗耳边说张九龄的坏话,唐玄宗便逐渐疏远起张九龄来。

    开元二十四年发生了一件事,使李林甫终于找到整张九龄的把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