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宣布起兵后,即派刘文静到突厥请求始毕可汗①①突厥称最高统治者为“可汗”。的支持,说攻入京师后,土地归唐公,子女玉帛归突厥。始毕可汗大喜,派出一些兵马援助他。李渊又与正在洛阳一线作战的瓦岗军首领李密书信往来不断,故意谦恭地称他为盟主,想稳住他,以便放心西征,向关中地区发展,占领京城大兴城(在长安东南),而后统一天下。这时太原所属的五个郡有四个郡表示听从李渊的号令,只有西河郡不服。李渊派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带兵去攻打西河郡。他们带的大多是刚募集来的新兵,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也缺乏作战的经验,但李建成和李世民与士兵同甘苦,并严肃军纪,不取百姓一草一木,买卖公平,深得军民的拥护,加上他们用兵得法,很快便将西河郡攻打下来。捷报传到晋阳,李渊大喜,以为一出师便告捷,是大吉之事,于是挥师西进,向关中进发。这时正是大业十三年七月。
李渊的队伍来到离霍邑(今山西霍县)五十多里地的贾胡堡扎寨,同镇守霍邑的隋将宋老生对峙,准备不日攻打霍邑城。不巧遇上大雨下个不停,汾水泛滥,李渊的队伍露宿野外,泡在水里,粮食又快吃光了,将士们又湿又饿,苦不堪言。这时又传来突厥进犯太原的消息,情势十分严重。李渊召集诸将商议如何对付眼下的局势,多数将领主张先折回晋阳,退守太原,再图后计。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他分析当时进退的利弊,认为进则能鼓舞士气,得到各方的支持和拥护,退则士气沮丧,且有被围困而惨败的后果,建成也赞成这个看法,但李渊没有采纳,当即命令部队后撤。
当天夜里,李渊正入睡时,忽然被帐篷外的一阵哭声惊醒,李渊令人将哭者带进来,原来是李世民在哭。李渊问他为何哭,李世民说道:“如今兴起义兵,进战则无攻不克,后退则散。众兵一散,敌人乘机追击,只有死路一条,我怎能不伤心呢?”李渊这才恍然大悟,急下令追回已经后撒的队伍。
八月初,雨过天晴,晋阳的粮草也已运到,李渊的部队经过几天休整后,便开始攻打霍邑。李渊听从李世民的计策,利用宋老生脾气急躁鲁莽的弱点,将他引出城来,一举攻下霍邑,随即长驱直入关中。一路上,李渊的队伍得到各地父老、士民的支援。农民军首领孙华也率部队投降李渊,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女儿平阳公主及其夫柴绍也各带队伍迎接李渊大军的到来。李渊的势力大盛,十一月便攻下长安。李渊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次年五月,李渊在群臣的拥戴下,废掉年仅十三岁的傀儡皇帝杨侑,登上帝位,改隋为唐,改元武德,当年为武德元年。他死后谥号为唐高祖(618-626)。
唐高祖即帝位后,便大封子女亲属和文武功臣,并下令将隋朝的法令修订为宽简一些的新的唐法,还重新规定成年男女的田亩、租税和劳役数,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这个时候,天下还很不太平,北面有割据势力刘武周联合突厥不时骚扰进犯,西部有拥有三十万大军的薛举,东都洛阳被王世充所占据,还有窦建德、李密、沈法兴等多部农民起义军在角逐天下。李渊派出李世民和手下的几员大将北讨南征,自己坐镇长安,稳稳当当地做起皇帝来。
唐高祖李渊虽然时时关心前方的战事,但带兵作战的主要是李世民和一些将领,李渊在京城里,时常饮酒设宴,乐而忘忧。一天,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奏表说:“隋朝皇帝因为厌恶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丢掉天下,陛下从晋阳起事以来,不到一年便登上帝位,只知道得天下容易,不知道隋朝失去天下也并不难呢!”这最后一句话表面上说的是隋朝,实际上说的是唐。是在告诫李渊,要是他也像隋炀帝那样贪图享乐,失去天下也并不难呢!李渊读完奏表后,一时醒悟,大大赏赐孙伏伽一番,还升了他的官。这说明唐朝这个开国皇帝,开始时头脑也是比较清醒的,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但不久却又发生了一件杀死功臣刘文静的事。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高祖》、《新唐书·本纪·高祖皇帝》、《资治通鉴·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唐鉴·高祖》)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