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谋而不决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56-557)是文帝宇文泰第三子。宇文泰死,他承袭宇文泰在西魏的太师、大冢宰、周公之职。不久,即公元556年12月,逼西魏恭帝拓跋廊禅位,自称为帝,史称北周。宇文觉称帝后,朝政被其叔父晋国公宇文护把持,他深为忌恨。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作为字文泰的佐命老臣,入侍宇文觉左右。他们也十分忌恨宇文护专权,恐日后不被他容纳,便同宫伯乙弗凤、贺拔提等密谋,奏请宇文觉,说:“晋国公威权日甚,谋臣宿将,争相依附于他,大小政事,都由他决断。以臣观之,他日后定不会好好恪守臣节,恐生滋蔓,愿陛下早早图之。”宇文觉深表赞同。他们又与宫伯张光洛同谋,不料张光洛将密议向宇文护告发。宇文护为遏止他们的密谋,命李植为梁州刺史、孙恒为潼卅刺史,将他们遣出京都长安。
孝闵帝宇文觉思念李植等人,每每想把他们召回京来。宇文护谏奏道:“天下至亲,不过兄弟。若兄弟之间尚存嫌隙,他人就更不可亲信了。你父太祖因你年幼,将后事托付于我。作为顾命老臣,我是情兼家国,怎可不效股肱之力。倘若陛下日后能亲理万机,威加四海,为臣即使死了,也是虽死无憾。只怕陛下将为臣废掉,奸佞之臣将会得逞其欲,非但对陛下不利,也恐危及社稷。臣勤勤恳恳而触怒天威,也只是为了不负你父太祖之托,力保江山社稷鼎盛。不意陛下不察为臣一片忠诚,反生疑忌。臣已是国家宰辅,哪还会有其他冀望。唯愿陛下明臣之心,不可听信谗人之言。”说完,涕滑俱下,久久不止。孝闵帝听了他的一番表白,有点被他说动心了。
自从李植、孙恒被调出京城后,乙弗凤等人很是不安,多次奏请孝闵帝加紧谋划。于是孝闵帝决定召集群臣入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捕杀宇文护。张光洛又将密谋向宇文护告发。宇文护召见大司马贺兰祥、小司马尉迟纲等人,将乙弗凤等人的密谋告诉他们,商议对策。准备废掉孝闵帝。贺兰祥等力劝宇文护快快采取行动。因尉迟纲总领禁兵,宇文护便派他入宫,推说召乙弗凤等人议事,将他们诓出宫来。等到他们一出宫门,就被尉迟纲手下人拿住,一一执送宇文护府第。接着宇文护又下令驱散宫中卫兵,派贺兰祥去逼孝闵帝让位,并把他幽禁起来。此后,宇文护召集公卿大臣,流着眼泪对他们说:“先王宇文泰起自布衣,躬亲征战,勤劳王业,三十余年。寇贼未平,身先去世。寡人亲受顾命,与公等一起辅佐王业,革魏兴周,成四海之王。不料宇文觉即位以来,荒淫无度,昵近群小,疏忌骨肉,大臣重将,都想诛灭。若其阴谋得逞,社稷必被倾覆。寡人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王。今日宁负皇上、不负社稷。宁都公宇文毓(宇文泰长子)年德并茂,仁孝圣慈,四海归心,万方注目。今欲废昏王立明君,公等以为如何?”群臣都说:“这是明公家事,敢不唯命是从。”于是宇文护下令将乙弗凤斩首于府门外,并把李植、孙恒也杀了。又将孝闵帝杀死,死时年仅十六岁,在位仅半年。宇文护派人去岐州将宇文毓迎回长安,立为帝,史称明帝(557-560),建年号为“武成”。
(取材自《周书·帝纪·孝闵帝》、《周书·晋荡公护》)
111.“书此怀抱”
北周明帝宇文毓是文帝宇文泰长子。晋国公宇文护废杀孝闵帝后,立他为帝。建年号为“武成”。
明帝即位后,宇文护仍独揽大权。明帝脾性聪睿,有胆有识,宇文护觉得难以控制,便于武成元年正月上表,奏请归政于明帝,以作试探。不料,明帝准其所请,亲理朝政,只将军国大事委他处理,并封他为雍州牧、太师。宇文护心怀不满,又决意除掉明帝。
有一名叫李安的人,本来只因能烧得一手好菜,得到了宇文护的赏识,而被宇文护升为膳部下大夫。宇文护就利用此人,命他在给明帝送饭时,在食物中放毒药。武成二年四月的一天,明帝不备,吃了李安送来的放了毒药的饭菜,突然腹中绞痛,自知中毒病危,忙口授遗嘱,令人记下。遗嘱说:
“人生天地之间,靠的是五常之气,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生。所以先生而后死,这是物理之必然。既是必然之理,早死晚死,何足多恨。朕虽不德,披览圣贤之论,未尝不以此自勉。今日之事乃是命也,我没什么可说的。诸公及在朝的卿士大夫,军中大小督军将士,多年以来辅佐太祖,成我周家天下,都立下了功勋。今朕承继大业,处万乘之上,我是上不负太祖,下不负众卿。我一举一动都效法先帝,应是问心无愧的。所恨者,只恨朕坐享大位已有四年,还不能使朝政顺达,黎民丰足。九州尚未统一,陈、齐两国又屡屡与我朝作对。念及此恨,死不瞑目。唯有希冀公卿大臣,协和同心,勉力相勤,不忘太祖遗志,提挈后人。朕虽死九泉,感恩戴德。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