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22)(2/2)
    (取材自《魏书·崔浩》、《魏书·高允》)

    97.巧用陆俟平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安定、卢水的刘超聚众万余人反叛。太武帝召平西将军陆俟商议讨伐之事。太武帝认为陆俟恩威遍于关中,便颁下诏书。命陆俟以平西将军加都督秦、雍诸军事,镇守长安。太武帝又对陆俟说:“秦川一带地势险要,而当地吏民又未受到朝廷更多的恩泽,故多年以来,频有骚动。今刘超等人,据险反叛,不顺王命,我若给你重兵,则刘超等人必定齐心合力来对付你。他们据险抵抗,你未必能轻易攻取;若只给你少量的兵力,则也无法制伏叛逆。我想让你自己考虑一个制胜的方略。”陆俟听太武帝这番话,思考了一下,决定不带兵将,一人单骑赴长安。

    刘超等人听说,大为高兴。以为陆俟此番到长安并不是冲他们来的。陆俟到了长安,大肆申张北魏朝廷的威信,告诫刘超考虑成败得失的后果,并以结为姻亲相诱。刘超却毫无归顺之意。

    陆俟带了原先在当地的北魏将士再次去见刘超,想借机观察军情,以便设下掩袭之计。刘超派人前去阻拦,说:“若来人超过三百,即以弓马相见,若来人不足三百,当以酒食相待。”陆俟只得率二百骑士前去会刘超。刘超虽然设酒相待,但戒备很严。陆俟若无其事,纵酒尽醉而回。事后,陆俟对将士们说:“刘超可破也。”陆俟暗中挑选精兵五百人,向他们陈说朝廷恩德,激励将士斗志,言辞极为恳切。将士们群情激奋,个个都说:“以死相随,必无二心。”陆俟命这五百将士,佯装行围打猎,悄悄逼近刘超营地。陆俟并与士卒们约定:“这次再赴刘超军中饮酒,只要见我酒‘醉’时,便抓住时机破贼。”布置停当,陆俟前去会刘超,酒至半酣,陆俟佯装酒醉,便上马返回。陆俟上得马来,便大声呼喊。士卒应声出击。五百将士也从营外淹杀过来。刘超毫无准备,被陆俟手起刀落,身首异处,一命呜呼。刘超手下将士被杀伤千数,一场叛乱,便此平息。太武帝闻之大喜,颁诏陆俟回京师,领受封赏。

    (取材自《魏书·陆俟》)

    98.善纳忠言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52-465)在位时,朝廷用刑多滥,殿中尚书源贺上书说:“按照刑律:反叛朝廷之家,其子孙,虽远在外地,都要追捕归案,一并处杀,这是为了灭绝后患,以示叛逆之罪的深重及其危害;面那些犯有劫贼之罪应该处杀的人,他的兄弟、子侄远在他乡,就不受牵连。我以为先朝制订刑律的用意,在于对那些罪人的家族,凡是不与罪犯同谋,而罪人所犯的又不是灭族的罪行,都不能治他们死罪。现在我希望皇上再能颁下一个不死之诏。凡是年龄在十三岁以下,家人是首恶,而他又未曾参与犯罪的,我以为可保全其性命。”文成帝采纳了源贺的建议。

    不久,源贺又上书说:“臣闻,人所宝贵的,莫过予保全性命。宽厚有德之人,其宽厚之处,莫过于给人以生的机会。那些犯有死罪的人,当然不能都给予宽恕,不过权衡他们罪行的轻重,其中还是可以有免去死罪的。当今北方有强劲的游寇,南边有居险的狡贼,作为南北边疆极须增兵防范。臣以为,只要不是犯有叛逆、凶残杀人之罪的,只是贪脏偷盗而被判死罪的人,都可活命,把他们送去边疆驻守。这样,本来应该杀头、而现在得以保全性命的人,一定会感恩的;这样,本来担负沉重徭役的人家,渐渐会得到休养生息。更改刑律,这需要陛下的决断。臣受皇恩深重,无以报答,上书言此,唯希望陛下裁夺。”文成帝又采纳了源贺的建议。

    此后,北魏凡该判死罪的人,大都恕其不死,而发送边境。过了一段时候。文成帝对群臣说:“源贺劝我宽恕那些定死罪的人,把他们发送去边疆充作守边的士兵,从那时至今,多活了一岁的人确实已不在少数。得到活命机会的人多了,自然驻守边防的兵力也宫足了,你们辅佐于我,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倘若人人都能像源贺这样,我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我现在回想起来,听取这样的忠言,好处实在多啊!”群臣都说:“非忠臣不能进此言,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