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南北朝(10)
(取材自《晋书·杨骏》)
36.张泓代笔,太子保位
西晋泰始三年正月,晋武帝司马炎立九岁的二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智力低下,朝廷百官都知道他日后不能治理朝廷大事。司马炎一度也很犹豫。有一天,他特意设宴,把东宫官属全都召进殿来,而另外派内侍把封好的疑难事件送入东官,给太子司马衷当场决断。后立即送回。司马炎认为,东宫官属都不在,太子无人代笔,可以试出其真正的智力。太子司马衷根本不会处理,他的妃子贾南风令左右人等代为拟答,要他们多引古证今。给使张泓说:“太子平日读书很少,这些皇上是知道的。还是就事论事,做出决断比较妥当。千万不可多引古书。”贾妃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命令张泓起草,再由太子司马衷抄写一遍,然后送给司马炎。司马炎接到答卷,看后心中大喜,觉的司马衷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痴愚,也就没有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取材自《晋书·后妃·惠贾皇后》)
37.“何不食肉糜?”
西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290-306)。他在位期间政事多由群臣掌管,纲纪大坏,贿赂公行。权势之家,窃夺太庙贵重物品,忠贤之士报国无门。谗邪之臣得志猖狂,相互举荐,把持朝纲,晋室朝廷成了他们谋利之市。高平王沈作《释时论》、南阳鲁褒作《钱神论》、庐江杜嵩作《任子春秋》都是愤世疾俗之作。司马衷那时常在华林园,喜欢听蛤蟆的叫声,他问左右人等:“这蛤蟆为什么叫呢?是想做官呢,还是为了其他的私事?”左右人等答道:“在宫墙里面的蛤蟆发出叫声,是想做官,在宫墙外面的蛤蟆叫,是为了私事。”司马衷平常喜欢吃肉糜,有一年各地闹灾荒,百姓饿死很多。司马衷听说后,就说:“百姓没有饭吃,何不食肉糜呢?”
(取材自《晋书·帝纪·孝惠帝》)
38.惠帝庸碌,贾后干政
西晋永平元年,殿中中郎孟观、李肇,一向不为太傅、大都督杨骏器重,暗中欲构陷杨骏,图谋晋室天下。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不愿仅得一个在后宫侍奉皇太后的地位,一直想参与朝政,因杨骏在朝而未能得逞。宫中有一董猛,“从晋惠帝司马衷立为太子时起,就入东宫侍奉贾妃南风,现为黄门官,贾南风立为皇后以后,就一直视其为心腹。贾后暗中将谋废太后、杨骏的心计透露给董猛。董猛于是秘密地与孟观、李肇相勾结。贾后又命李肇密报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让其出兵讨伐杨骏。司马亮说:“杨骏凶暴,死日快到,不足忧也。”不愿发兵。李肇只得再转而去联络楚王司马玮,司马玮一口答应,准备入朝。杨骏一向对司马玮存有戒心,早先就想把他召回京来,防其在外有变。见他奏表入京,也就听之任之。
等到司马玮入京,盂观、李肇便启奏晋惠帝司马衷,声称杨骏谋反,要晋惠帝连夜写下诏书,宫内宫外戒严,派人奉旨宣诏废黜杨骏,降为列侯。前面说过,晋惠帝智力低下,所以也不辨真假,随他们摆布。又命东安公繇率殿中四百勇士前去包围杨骏府第。散骑常侍段广跪在晋惠帝面前说:“杨骏受恩先帝,尽心竭力辅佐朝政,况且他膝下无子,哪有犯上作乱之理,愿陛下审之。”晋惠帝闻而不答。
杨骏闻听宫中有变,召集众官商议。太傅主簿朱振说:“今内宫有变,其动向可知,定是阉党为贾后设谋,看来于公不利。我看可火烧云龙门,向他们示威,让他们交出作乱的为首者。不然再打开万春门,由公带领东官及外营兵将,并携皇太子入宫,搜取奸人。宫中震惧,必定会将首犯杀了送出宫来。这样方可免去灾祸。”杨骏听了迟疑不决,说:“云龙门是明帝所造,怎可烧掉?”侍中傅祗说:“我愿与武茂入宫中观察事态。”又对群僚说:“宫中不可无人。”说完便走,众人听了,也都跟着走了。独有尚书武茂,还是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傅祗见了对武茂说:“君不是天子的大臣么?今内外隔绝,不知天子在哪儿,你怎么安心坐得下来?”武茂此时才惊起,随众而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