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先秦(13)
    先秦(13)

    回家以后,士蔫又赋诗道:

    狐裘蒙茸(纷乱貌)

    一国三公,

    吾谁与从?

    “一国三公”,是指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等太子和公子,都有可能继承王位。“三公”的“三”字,只是一个约数。这样,作为大臣的士蔫,就感到无所适从了。问题不在于晋献公活着的时候,只要晋献公活着,作为大臣,士蔫当然还是只听晋献公的;问题在于晋献公死后,“一国三公”,士蔫怎么办呢?这就是他担心的问题。此后,“一国三公”几个字,逐渐转化为政出多门的概括性语言,而衍为成语,不仅广泛使用于政治生活中,而且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一件事有几个人拿主意时,也可以使用它,这就成了一句概括性很强的成语。

    再说晋献公派寺人披率兵攻打蒲城。“寺人”,是宦官,“披”是名字。寺人披又名勃鞮、伯楚。据守蒲城保护重耳的将兵,准备迎战。公子重耳说:“寺人披是奉君、父之命而来,我作为儿子、臣子,不能同他较量。”于是下命令说:“谁敢同寺人披作战,就是我的仇人。”

    晋献公二十二年,由于无人迎战,寺人披率兵攻入蒲城。重耳越墙逃命,寺人披追上去,一刀斩断重耳所穿的衣服的袖口。重耳幸而脱逃,出奔翟国。

    晋献公同时派人攻打屈城,夷吾率将兵坚守,未能攻下。晋献公二十三年,再次派右行大夫贾华率兵攻打屈城,公子夷吾守城之兵溃败。夷吾也打算逃奔翟国。辅佐夷吾的晋大夫冀芮说:“不可去翟。重耳今已在翟,倘公子再去,晋必进攻翟国,翟国小,害怕晋兵,将有祸患。不如去梁国,梁国近秦,秦兵强大,待吾君(指晋献公)百年之后,公子可以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执政。”于是夷吾奔梁。

    晋献公二十五年,晋国果然出兵攻翟,翟国也出兵攻击晋地采桑,晋军只好退兵。

    士蔫的预见,大体得到证实。只是公子重耳不肯和晋献公派来的军队作战,而是坚守子、臣不同君、父作战的忠孝原则,这一事实出乎士蔫的估计之外。不过,以后的事情进展,却进一步证实了,士蔫的预见,还有着极其令人吃惊的准确性。

    (取材自《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四年——六年》)

    40.晋献公托孤于荀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