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8)
这场政变,自然和祭仲的怕死有关,但是,如果郑昭公后面有齐国那样的大国的支持,宋国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我们现在一般用“齐大非耦”这句成语时,常是取其婚姻要门当户对之意。其实从这则故事的前因后果看,还能看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婚姻制度背后的更深沉的政治内涵。
(取材自《史记·郑世家》、《左传·桓公六年》、《左传·桓公十一年》)
23.谋及妇人
郑厉公立为郑国国君后,郑国的朝政大权仍旧掌握在祭仲手上。郑厉公很想改变自己的这种无权的局面,正好祭仲的女婿雍纠有宠于郑厉公,于是郑厉公和雍纠商量,要雍纠乘机杀掉丈人祭仲。
雍纠回家,作袭击祭仲的安排,这些安排被他的妻子雍姬知道了,于是雍姬回娘家问妈妈说:“父亲和丈夫,究竟哪一个更亲些?”妈妈回答她说:“人尽夫也(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丈夫),父亲只有一个。”雍姬听后,便把雍纠打算袭杀祭仲的计划告诉爸爸祭仲。祭仲一听之后,立即先下手杀了女婿雍纠,暴尸于市。
郑厉公没有力量对付祭仲,带着雍纠的尸体逃到郑国边境邻近宋国的一个小城栎城去,叹息说:“雍纠谋及妇人,被杀也真是活该的了。”宋国出兵帮助郑厉公守住栎城。
祭仲重新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郑昭公不想同宋国打仗,所以也没有派兵去攻打栎城。
(取材自《史记·郑世家》、《左传·桓公十五年》)
24.怀璧其罪
虞国的国君虞公,性贪。他的弟弟虞叔有一块宝玉,虞公要弟弟把宝玉献给自己。虞叔起初不肯献玉,后来想想,懊悔了,自己对自己说:“周地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匹夫无罪,怀璧(收藏着一块宝玉)其罪(就是有罪了)。’我要这块宝玉有什么用呢?无非是自找麻烦罢了。”于是便将这块宝玉献给哥哥虞公。
过了一些时候,虞公又向自己的弟弟虞叔提出来,要他的一把宝剑。虞叔说:“这是无厌(无法满足)了。无厌,最后终于会把我杀掉!”于是抢先动手,带兵攻打虞公,虞公只好逃出国都。
成语中的“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和“贪得无厌”,都是来自这则故事。
(取材自《左传·桓公十年》)
25.齐襄公杀鲁君
前面《齐大非耦》一文中说到过,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后来的郑昭公),太子忽认为“齐大非耦”而辞婚。这位文姜,后来就嫁给鲁国的鲁桓公(前711——前693)了。
齐僖公死后,他的儿子齐襄公(前697——前685)即位。齐襄公名诸儿,是文姜的哥哥。但是,在文姜未嫁前,诸儿和文姜两人就有兄妹私通的关系。前文说到郑太子忽两次辞婚,是不是已经听到过什么风声,于史无征,不敢妄测。不过,鲁桓公娶了这样一位夫人,也真个够倒霉的就是了。他和夫人文姜一起去齐国作客时,文姜同哥哥齐襄公见了面,又重新恢复了私通的关系。这件事被鲁桓公发觉了,鲁桓公当然严厉责备夫人文姜,文姜又把鲁桓公对她发火的情况告诉了哥哥齐襄公。
齐襄公恼羞成怒,在一次宴会上灌醉了鲁桓公,使力士公子彭生抱鲁桓公上车,乘机命彭生把鲁桓公害死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