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七章 李广射石(5)
    第十七章李广射石(5)

    卫青不败非天幸

    李广骁勇,匈奴人惹不起,右北平郡消停了。

    然而匈奴并没有就此消停,他们绕过右北平,从雁门郡入侵帝国北部边境,前线吃紧,卫青临危受命,带领三万骑兵,驰援雁门(山西省右玉县)。

    待卫青兵团赶到时,很遗憾,大戏已经散场落幕。匈奴抢劫集团得手,大获而归。

    按说,此时卫青就可以回到温暖、安全的后方,向皇帝刘彻交差。报告我也替他想好了:我军勇猛,匈奴望风而逃!既无风险,又有面子。

    然而,卫青是天皇巨星,他站在雁门关外,看着四周刚被匈奴劫掠过的残败景象,极其郁闷:我一上场,你们就退场,啥意思?

    他拒绝落幕,并主动给自己增加戏份儿:率军杀出国境,追击匈奴。

    好戏开锣。

    驮着战利品、唱着俚曲的匈奴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日落西山红霞飞,打劫回来阿哩哩。他们的撤退速度缓慢,队形凌乱,全不设防。

    当三万多名汉军骑兵像发疯一般,挥舞着马刀从后方冲入自己阵地时,匈奴人一度大脑缺氧——他们实在无法把这些剽悍的战士和刚刚被自己击败的汉军画上等号。

    瞬间,匈奴的建制被打乱,阵营全线崩溃。此役,汉军共斩杀匈奴数千(斩首虏数千)。

    战后,匈奴打听到,那位冲在汉军最前方、砍人最多、动作最嚣张的年轻将领,就是卫青。

    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再次率四万大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斩杀敌军数千,更大的战果是,他成功占领了原归匈奴控制的“河南地”。

    这个河南,并不是现在那个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少林功夫弛名天下、被山寨产品坏了招牌的河南省(膜拜一下,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杰地灵),而是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河套地区。这里处于黄河上游的冲积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而无决口溃堤之忧,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适合农耕,民谣曰“黄河百害、唯利一套”便是说的此地(咦!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个“妈”何以对儿女如此偏心)。

    战后,刘彻迁民十万于此,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开发农垦,这里的战略地位逐步显现,成为对匈奴作战的桥头堡和重要补给站——就像钢刀敌胸膛。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汉武帝再次出手,对匈奴兵分三路,展开攻击。

    我一直认为,“3”是个很奇妙的数字,既不像“1”那么单调孤单,也不像“2”那么对称乏味,它充满着不和谐的美感,因此,梅花必得三弄才能动听;孔子上路必须要凑齐三个人方可找到老师;杜甫必定要等到房顶的茅草被吹掉三层才会着急,写出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导的讲话也通常要说足三层意思。

    从勾搭上“小三”卫子夫来看,刘彻显然也有严重的恋“3”癖。

    三路军分别从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和右北平郡出发(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共计十万人,

    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到底怎么打,要歼敌多少,占领敌人阵地几何,夺得战利品多少,刘彻一概不作硬性摊派,总之,找到敌人、战胜敌人就行——刘彻真是一个粗放型领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