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汉军调动全部主力,却打了个失败的伏击战。
固然失败,但是收获依然不小。这收获是经验和教训。
教训一:敌人并没有那么弱小。
在马邑设伏之前,主战的王恢和主和的韩安国曾经在殿堂展开辩论,显然,王恢的演讲更富于煽动性,他慷慨陈词:现在干掉匈奴好比拿利箭去戳穿脓包,一戳见效(譬犹以强弩射且溃之痈也,必不留行矣)。正是这豪言点燃了刘彻心中那把扫平匈奴、一雪前耻的熊熊烈火,但事实证明,这个形容太过夸张,汉帝国未必是利箭,而匈奴绝非不堪一击。
教训二:战术上不重视敌人是不对的。
我们在前文中曾经和刘彻一起回顾过六十多年前,他爷爷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平城的那一段狼狈往事。现在,我们惊奇地发现,“马邑之谋”完全是“平城之围”战术的翻版,说简单一点,人家匈奴才是这种战术的原创者。既然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多少在战术的实施环节上要有所创新,在诱敌深入上要下大工夫,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汉军做得实在太差;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巨大的伏击计划,竟然不能保守机密,连哨所所长(尉史)这样的下级军官都清楚具体细节。如此大意,怎能不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或许是对的,在战术上轻视敌人是万万不对的。
教训三:帝国缺少对匈奴作战的高级军事人才。
战术的失误,归根结底是人的失误,而真正的将星,未必是辩论会上的优胜者,他更需要的素质是睿智、理性、勇敢、坚韧、残忍、还有对敌人的深刻了解。
名将之花不可能盛开在沙盘前、教室里。只有不断地对敌战斗,经过血水的洗礼,饥饿、恐惧的考验,死亡的残酷淘汰,才能培养、磨练出真正的名将。
总结完失败教训,按照程序,应当是处理责任人。
考虑到韩安国自始至终都力主持重,反对对匈奴贸然开战,对战役的失败,他不承担责任。
而王恢,力主开战,但真正面对匈奴却临时怯场,不敢攻击。刘彻认为,此人必须严肃处理。
王恢辩解:当时战场情形,敌人并未进入埋伏,我如果攻击,等于自杀,我不出战,等于给帝国保留三万名战士。
王恢是聪明人,私下又给时任丞相的田蚡千两黄金,请他代为说情、协调,只求保命。
然而,刘彻这次油盐不进,谁说情都不行,一定要处死王恢。稍后,王恢得到消息,自杀。
刘彻要诛杀王恢,其实很好理解,一是帝国调动了几十万的军队,计划要消灭匈奴主力,结果却连一个匈奴都没收拾,作为皇帝刘彻,也觉得灰头土脸,这个黑锅必须要有人背,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二是刘彻知道,战端一开,边境将无宁日,大战当前,必须树立畏惧敌人、失却战机的反面典型,从重处理,以立军威,而王恢的人头,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最后,来看看爱国商人聂壹的下场。
马邑之谋后,聂壹在匈奴那里是绝对不敢混了,他听说王恢被从重处理后,大感疑惧,害怕刘彻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也收拾了,于是举族改姓隐居避祸。
聂壹家族改姓为张。马邑之谋的三百四十八年之后(公元215年),那位在逍遥津(今安徽合肥)以一击十,差点儿生擒吴主孙权,杀得东吴小儿闻名不敢夜啼的魏国名将张辽,就是聂壹的后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