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独尊儒术(9)
赵绾和王臧,因为专业对口、名头最响,被刘彻破格提拔,可谓平步青云。这两位新贵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清白,都是当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顶尖学者;履历单纯,没有从政的经验。
我以为,刘彻这种提拔干部的方式十分草率,和当下某些用人单位选才用人“唯学历论”,连聘请门卫都要求必须得是大学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像赵绾和王臧这种“坐火箭”上位的干部,最大的优点是有、想干事,最大的不足是官场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不会干事;结果往往会坏了自己的事。
来看看这两位兄台的具体表现。
充满的赵绾和王臧一上岗,就兴冲冲联名向刘彻提出建议: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修建帝国大礼堂(明堂)。
照赵绾和王臧的说法,所要修建的这座帝国大礼堂是帝国举行朝会、祭祀等典礼,皇帝接受各封国国君朝觐的专用场所,这场所一要气派,二要规范,要按照“周礼”所记载下来的古制修建,这建筑的正规名字就叫“明堂”。
他们认为,“明堂”能否修好用好,甚至关系着帝国的兴衰成败,是天大的事。
至于这么严重吗?
原来,根据儒家学派的理论,治国的第一要务是“正名”(子曰:必也正名乎!),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讲秩序的社会,明确尊卑贵贱,大家各尽本分,各安其位,于是天下自然太平。
而“明堂”就是展示帝王的尊荣权威、宣明政教的重要场所。
我认为,赵绾和王臧搞的这个“明堂”,多少有点“面子工程”兼“形式主义”。
建议提出后,大孩子、小皇帝刘彻欣然采纳。他是天生的大手笔,认为现在帝国国库充足,正好讲一下排场。
然而,刘彻的奶奶窦太皇太后对这个明堂十分不满。一是她本就厌恶儒家的繁文缛节。另外,回想当初,自己的皇帝老公刘恒想要修一个露台,一算账,需要大约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害怕劳民伤财,只得作罢。
正是几代皇帝省吃俭用、清静无为,才造就了今天的富贵盛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