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章 七国之乱(11)
    第六章七国之乱(11)

    晁错的建议是:请刘启向他的英雄爷爷刘邦学习,御驾亲征,上前线和叛军玩命,请皇帝放心,后方有我。

    过了一会儿,晁错又冒出新的想法,建议把徐县(江苏省泗洪县)和僮县(安徽省泗县)等地盘划给吴国。

    这等于是向叛军低头,藩是不敢削了,不仅不削,还割让土地,请求吴国罢兵。

    晁错忽而要战,忽而要和,出的主意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更要命的是,他在第一条建议中,竟把领导刘启置于危险的前线,自己却摆在安全的后方。

    对于晁错这种人,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没事时气壮山河,敢于找事,真正惹出了麻烦,对不起,你们先上,我先闪人。

    看着晁错的表演,我可以体会刘启心里的感受——拔凉拔凉的。

    他对晁错的感情由失望到怨恨。悔不该受了晁错煽动,大刀阔斧地削藩,惹出了大麻烦却只能自己应对。

    按说,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晁错应该低调,集中精力,冷静分析局势,拿出对策,重新争取刘启信任,和刘启共克时艰。

    比较离谱的是,晁错现在像打了鸡血,表现的极其反常。

    他突然认为吴国的叛乱或许不是坏事,起码给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铲除异己的机会。

    晁错最厌恶的人是袁盎。

    固然在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和班固先生的《汉书》中,都把袁盎和晁错安排在一起——他们共用一篇传记,但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这两人却是不折不扣的仇敌,不共戴天。

    这对难兄难弟到底为啥事结了梁子,书上没有记载。书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是,这两人绝不在一起出现。只要是袁盎出现的场合,晁错一定回避,反之,晁错只要出现,袁盎也绝不露脸。

    世界固然很大,却同时容不下袁盎和晁错。

    当晁错深得刘启信任、官运亨通时,袁盎却一直在走背运。

    当年,刘恒看穿了袁盎的伪善,就把袁盎调离中央,外放到齐国为相,稍后又调到吴国为相。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