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七国之乱(4)
在刘启的推荐下,晁错的级别待遇不断提高,最终升任刘启办公厅主任(太子家令),同时,刘启还送给晁错一个很响亮的外号:智囊。
晁错之错(二)
智囊这个词很有生命力,直到现在还被使用。
打小时起,我一直认为智囊应当是褒意词,被人称为智囊是好事,直到,认真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身死,年仅七岁的太子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受曹睿的遗命,为辅政大臣。
曹爽身后有一只庞大的参谋团队,其中风头最健、主意最多、排场最大的两位领军人物分别是何晏、邓飏,被大家公认为“智囊”。
何晏、邓飏建议曹爽搞掉司马懿,独揽大权。
想法固然不错,但政治斗争还需要智力商数作支撑。
事实证明,曹爽以及何晏、邓飏等几位智囊的智商有限,加起来都比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差一大截,司马懿先是伪装成老年痴呆,待把对手全部忽悠痴呆后,一举发动政变,曹爽和智囊们的下场很惨——全部身首异处。
据说,何晏、邓飏两位在风光无限的时候曾经找易学大师、半仙管辂看过相,管辂直言不讳,劝他二位要小心谨慎,多听意见,按牌谱出牌(裒多益寡,非礼勿履)。结果,二人大不高兴,批评管辂狂妄。管辂回家后,他老舅得知情形,吓得跳脚,说这两个大干部气焰熏天,咱家得罪不起。管辂哈哈一笑,说这两个家伙,神不守舍、作风轻浮、气血有亏,分别是“鬼躁”和“鬼幽”之相,眼看就要遭杀身之祸,两个死人,有啥可怕。
在政坛中,利害纠结、暗流涌动,大家都不是傻瓜,被公认智囊的,未必有真智慧,觉得自己比别人智商高,实在危险。
被刘启称为智囊的晁错显然没这觉悟,他逐步忘乎所以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