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打工仔的类型(19)(2/2)
    关于礼教和法制的关系,贾谊的意见是,法制固然重要,礼教更是根本,要在社会培育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贾谊的《治安策》送呈刘恒之后呢?

    很抱歉,没了下文。

    班固先生在《汉书?贾谊传》中并没有记载皇帝刘恒的批示意见,这份由贾谊呕心沥血写成的、凝聚着他的最高政治智慧的《治安策》,似乎就此泥牛入海,波澜不惊。

    我断定,刘恒看过贾谊的这份上疏,不仅看过,而且深为欣赏并接受了部分观点。

    然而从皇帝刘恒的角度,对这份高调的上疏,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低调。

    刘恒同意封国是安全隐患的观点。问题是,如果按照贾谊说的大刀阔斧对封国下手,隐患就会直接升级为危机冲突。而现在的政府,远没有做好打大仗,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因此,削减诸侯国势力、整备军务、筹备战争只能在暗中进行,不可声张。

    至于匈奴问题,当代王时就和匈奴打过交道的刘恒很清醒,贾谊是书生空谈,纸上谈兵。

    匈奴问题归根结底是军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战场厮杀不是坐而论道,学者型干部贾谊莫非比打了一辈子仗、张口骂娘的刘邦老爹还要威猛?

    至于加强礼教的问题,贾谊的意见更是影响深远,这建议将为刘恒的孙子刘彻将来的“独尊儒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恒算是彻底读懂了贾谊,可惜的是,贾谊没能理解刘恒的用心。

    一腔热血的贾谊,一片忠心的贾谊,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大作没了下文,心中的郁闷之情,我可以感受。

    更让他郁闷的事情还在后面。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贾谊的学生,刘恒的儿子,梁怀王刘揖出了交通事故。他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

    按说这事和贾谊关系不大,如果说有关系,顶多是平时没有加强对刘揖的安全教育。事实上,刘恒也并没有因此事责难贾谊。

    然而,贾谊深感对不起刘恒的托付,同时感伤一身抱负无从施展,他自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常常独自哭泣(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

    过了一年,贾谊在痛苦中死去,终年三十三岁。

    贾谊,是早逝的天才;他少年成名,青年得志。

    他有报国之心,有治世之才,深受皇帝赏识。

    刘恒认为,他欠缺的是挫折和锻炼,经过磨砺,他将变得更加强大。

    遗憾的是,贾谊没能经受住这场考验,他的人生本应更加精彩,却最终早逝,倒在了起跑线上。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轼《贾谊论》)

    有成大事之才而无成大事之量。悲夫,贾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