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孟子》心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4)(2/2)

    孟子对人的肯定是非常充分的。心之四端可以存养充扩,每一个人都能“养其大者为大人”。他知道一个时代要改善,国家领导是一个关键角色,但他又说“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认为即使没有周文王这样的领袖,真正的豪杰照样可以振作起来。因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自己的力量,都有自己的老师。

    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只有颜渊这个学生,他的心长期不违背仁的原则,别的学生有人一两天,有人一两个月,把握住的仁就又放弃了。这也说明人的心和仁可以分开。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前有个字,叫做欲,说明人的心本身不是仁,但可以要这个仁。

    可见从孔子到孟子,都认为主动选择在于自己。孟子还强调,我们的心很容易陷溺,为很多物质所陷溺,需要把这颗心找回来。最好在早上刚刚起床时,有新的机会重新开始。儒家对人性充满非常大的希望,对每一个人都抱着期望。

    孟子只有一种人不教,就是自暴自弃者。一个人自暴自弃,就实在没有办法了,再怎么教,他内在的力量无法激发出来。孔子也有一种人不教,叫做乡愿,他说经过我门前不进来向我请教,而我不觉得遗憾的,只有乡愿吧。“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伤害道德的人啊。这是一种看起来不错、其实不真诚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原则,一般称作好好先生。孟子不教自暴自弃的人,因为这种人本身没有力量,心已经放弃了;孔子不教乡愿,因为这种人缺乏真诚。这是一贯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特色。

    孟子确实了不起,他要把儒家思想命脉保存下来,发挥了孔子思想的精华,他做到了,后代通过孟子才对孔子有完全正确的理解。孟子本身也是一家之言,不只是照着孔子的思想说,还能够接着说,有“温故而知新”的创见。像心之四端,像仁政的整个规划,都是孟子的创见,孔子并没有讲得那么详细。

    更让我们佩服的,是孟子对人格尊严的肯定。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生命里都有可贵的部分,只是你不去想而已。有这一句话就够了。古今中外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一样,只要是人,都有不可替代的部分,不能被当做工具来使用的部分,应该作为目的被尊重。每个人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内不在外,要成就自己的人格,为什么?因为人性向善,一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从人性向善到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理想。

    在孟子故里介绍孟子的思想,对研究儒家的学者是莫大的荣幸,时间过得很快。两千多年下来,我们所介绍的孟子对不对呢?今天只能根据文本,就是《孟子》这本书,我反复读了不知道多少遍,我也不知道看过多少人的研究,才得出我的这些解释,得出人性向善的“向”字。

    我要特别说明,没有一种善可以离开别人和我的关系,儒家没有关起门来的圣人,做儒家的学者也要打开门,与社会接触,与人群来往,对整个时代尽自己的责任。这是孟子对善的基本理解。对现代人普遍缺乏的快乐,他也讲得很多,每个人只要真诚,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达到自我的要求,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