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语言魅力充分展现,有两个特色。第一,充分使用《诗经》、《书经》。第二,善用比喻,还常常创造成语和格言。
在与国君互动的故事里,孟子表现出一种读书人的风骨。我读《孟子》的时候,总忍不住背上一段:“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我为什么怕他呢?他当大官所做的事,我都不屑于做,我要是当了大官,得志就照顾百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叫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孟子。
自古以来,谁能说出这么有气魄的话?这种话不是写文章,写对联,读起来声势很浩大的样子,而是经过内在修养产生的具体心得。孟子同大国君主来往时的这种心态,两千多年以来很少能在读书人身上见到了。
可惜,孟子没有机会成就功业。孔子在鲁国做官也只有五年,五年之内,从中都县的县长一路做到大司寇,并且代理总理行摄相事。如果给孟子机会,相信他也会有一番作为的。但是那些国君不敢给他机会,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权力结构,如果让他国来的孟子大权在握,这些人会担心的。
因为不受重用,孟子决定离开齐国了。有人又为齐王做说客,劝孟子留下来,孟子不理他。他在外面等,孟子在里边假装打瞌睡。那个人生气了,说,我来见先生,先斋戒沐浴,见了先生之后,先生不理我,我以后不要理你了。孟子一听就说,你不要怪我,当初鲁国国君要安顿子思,怎么样呢?待以上宾之礼。你要安顿一个贤者在你的国家,你就要好好地把他当老师来看。他曾经说过“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大有为的国君,一定有某些大臣不是谁说过来他就过来的,你必须亲自请教他。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读书人值得领导亲自请教,这个国家没希望了。
孟子说:“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这句话说得多有气魄。不要忘记,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这都是孔子的高度评价。可孟子说我不屑于当管仲。因为国君必定要有礼貌,读书人才能为你所用。
孟子快到边境的时候,又有人对他说,你要走就走,怎么在边境待上三天呢?孟子就说了,当初我来齐国,希望有一番作为,让齐国国君听我的建议采行仁政,照顾百姓,进而称王天下,让天下统一、和平。但是没想到和齐王讲不通,难道是我愿意走的吗?我总希望齐王觉悟又把我请回去,难道他请我我还跟他赌气吗?难道我和小人一样把生气摆在脸上,一离开就三天三夜奔跑不停,拼命跑出国境吗?只是我现在真的要走了。这是孟子的话,不卑不亢,义正词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