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孟子》心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六章 向上的人生境界(1)(2/2)

    人有两部分,身与心。身,孟子称为小体;心,孟子称为大体。这样的分法,让很多人觉得奇怪,明明这么大的身体却叫做小,心却叫大呢?但大小不以形体论,以重要性来看,身体是次要的,心才是重要的。为什么呢?哲学家的思想总是很简明扼要的。因为动物也有身体,动物是“食色,性也”,所以这是小体。人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有心。心是人的特色,是人的最重要部分。

    所以孟子才说“养其小体为小人,养其大体为大人”。一个人每天只注意身体的需求,这是小人。小人不是坏人,是指人身体长大了,心思还和小时候一样,只求的满足,像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会培养他的心,让他内在的力量、向善的要求不断得以实现,就成为大人了。

    那么“可欲之谓善”的“可欲”指什么?当然不是说身体的可欲,而是指心的可欲。为什么?孟子说过,我的口喜欢吃各种美味的料理,我的心喜欢合理性与正当性。合理性与正当性就是善。可欲之谓善,可欲的主体当然是我的心了。我的心认为可欲的,才是善,而不要曲解为身体,不然和孟子的言论完全不能配合。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建立在对身体结构的理解上。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孟子说话稍微快了一点,比如他讲身与心有种合一、结合的关系。《孟子》里有一段话最受批评,我也觉得很难自圆其说。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意思是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的眼珠,一个人眼珠亮,代表胸中正;眼珠如果浑黄,代表胸中不正。不见得吧?一个人患黄疸病,眼珠浑黄,不能说胸中不正,是身体有病啊,而且现在有眼药,像一点灵,一点眼睛就亮了,能说胸中正吗?这很难经得起科学检验。那这个话他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呢?因为他强调身心合一。

    什么叫做身心合一?公交车上有老太太上来,我坐着就心里很不忍,很希望让座,但是身体太累了动弹不得。这就是身心分裂了,心很想让座,可惜身体不听使唤,这样可以算行善吗?不可以,你还是没有行善。所以身体最好要配合心的要求,我的身体要做什么事,都由我的心来决定。我想帮别人的忙,就需要伸出援手,伸出手,行动是我的身体。不然两者脱离,心再怎么愿意,身体都实施不了,那有什么用呢?

    再如,我也经常坐公交车,看到年轻人给老人家、孕妇或者身体不方便的人让座,我心里就特别开心。这就是“可欲之谓善”,觉得这个行为很可欲。在路上看到有人扶老人家过马路,我就很喜欢,不需要问这人是谁、教育程度如何,就知道这是善的行为,是人性的自然表露。这里没有任何动机,没有利害关系,只是看着这个行为心里喜欢,说明人性向善,不需要其他前提。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