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孟子》心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君子乐享人生(2)(2/2)
    第三种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现在的老师会说,在第一流的名校教书,每年经过高考的选择,英才自然就来了。我觉得这种看法不对。儒家所谓的英才只有一个标准,绝不是考试好不好,考得好有时是父母的功劳,给了好的iq,让你读书有专长,表现得不错。

    孔子也讲到英才,《论语》里有句话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足以语上也。”不太好理解。中等材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道理?这样解释就有问题了,假设有一百个学生,中等材质的人占六十个,比他们好的和差的分别是二十个,那么只能跟二十个人讲高深的道理,另外二十个人不能,而且中间的六十个人怎么办呢?都不用教吗?有些人解释,中人以上包括中人,那么中人以下也该包括中人,那么中人又可以语上,又不足以语上,到底怎么办?

    我的理解是,中人以上并不区分多少人,而是说中等材质的人,只要愿意上进的就可以对他讲高深的道理,不愿意上进的叫做“以下”,往下堕落,就讲不了高深的道理。做老师很久的人都知道,教得再好都没用,除非学生自己愿意上进。其实孔子面对的学生都是中等材质,因为他说过“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只有最聪明的和最笨的无法被改变。

    儒家的英才,是愿意上进的人。儒家不是为考科举而读书的,而是要在人性向善的路上修养自己的。

    儒家的思想是一个体系,有一贯的思想,不要割裂它。孟子讲的三种基本快乐,普遍推广,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可以快乐。比如第三种,绝不是老师的特权。做长辈的、做长官的,对于晚辈和属下,你就是老师,只要年轻一辈愿意上进,你就是“得英才而教育之”,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人生体会教给他们,是很快乐的事情。

    —自信的快乐—

    除了三种基本快乐,孟子还有很多快乐的理由。

    比如,孟子讲自己的理想时说“圣人复起,必从吾言”,他认为一个人观念有偏差会很严重,会影响到做事效果,极端的话导致整个社会脱轨。而他很自信,认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是对的,即便圣人从地下起来也会听从。在思想领域他讲的圣人主要是指孔子。他说话做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一下,如果孔子在,会赞成吗?比如我也会想,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如果孟子知道会赞成吗?这是很好的思考模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