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之初,性向善(1)
—食色性也的谬误—
《三字经》里说“性本善”,据我了解,其实有一阵子我们把第一句话改成了“人之初,如白璧”。白璧无瑕,如果人生下来像玉一样,没有任何瑕疵,那么后来变好或者变坏,恐怕是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西方有些学派就把初生者的人性当成一张白纸;我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一个小孩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还有现在说的“社会是个大染缸”等等。如果把人性看作白纸或白璧,就没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行善避恶,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大了,变成什么样就不能怪他。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假如一个人犯罪上了法院,他的律师会为他辩护说,这不能怪他,是他环境太差。在他的生活环境里,他不打人别人就打他,所以他打人是为了自我防卫;他不杀人别人就杀他,所以他现在还活着是因为自我防卫。如果这样说不通,律师就进一步说,我的当事人不是有罪是有病,不该接受惩罚,而应该接受治疗,我们应该对病人好一点,等等。在国外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那么这样的人性观念到底对不对呢?值得探讨。因为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谈到教育。事实上,好的教育策略,是让人性内在本来就有的一种力量或倾向,顺利正常地表达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