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第二科叫言语,有两位上榜,一位叫宰我,第二位叫子贡,而孟子在言语上是远远超过这两位的。而且孟子作为一个老师,也是够资格的,因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不仅熟读掌握了古代的经典《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又收集掌握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然后还有自己新的创见,自然可以为师了。其实,他的学识和见解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被人说成好辩之后,他“温故而知新”的心得、表达思想的能力仿佛变得可有可无,实在是冤枉!
第二,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战国中期提仁政,当然是吃力不讨好。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国君,一心只想着称霸天下,统一各国,根本听不进所谓仁政。孟子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吗?事实上孟子常常直接说出来,国君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孟子明知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照样坚持自己的心得——只有仁政能够统一天下,并且长期维持太平。因为古今中外的社会是一样的,人们都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与民同乐。
孟子还把这种很高的仁政理想,落实在详细的经济政策上。《梁惠王篇》里描写一家几口人,怎样种桑树,怎样养猪、养鸡,让我们觉得这个哲学家真辛苦啊,还要教导一般家庭的农事。这样一来,老人家到五十岁就有丝织品可穿,到七十岁就有肉吃,老百姓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王政、王道的开始。孟子配合经济政策来讲仁政,从下层的经济谈到上层的仁政,还讲到有恒产才有恒心,都是千古不易之理。
孟子强调,只有读书人,即使没有恒产照样可以有恒心。这就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振作了。当然这不见得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到,有的如果觉得待遇不好,就不想做好人、做好事了,甚至变节了。但这不妨碍孟子的理想,因为确实有很多读书人,虽然没有恒产,却能坚持到底,将儒家的人文精神充分地表达、实现出来。
孟子的第二个委屈,就是他这么好的仁政理想,却被人说成是迂腐、是空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