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崛起需要更强的软实力(1)
“软实力”一词来源于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的“soft poe of soft poetting people to want what you want”。人们通常将这句话翻译为“同化他人的需要的能力”,但是有部分国内专家却认为,将这句话意译为“引导他人重新界定其需要的能力”更为妥当。如果只是同化他人的需要,那么可能由于满足共同需要的事物具有稀缺性,反倒会强化软实力主客体间的竞争,这可能并不符合主体的利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蔓延所导致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民众的生活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情况下,让人口规模庞大的新兴国家(如中国)的民众都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将会使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陷于灾难之中,因此,能够正确引导非西方国家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方为可取之道。目前,许多拥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开始为此进行呼吁。例如,以《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新作《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及当前第一世界国家,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必定无法承受。”
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以及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与这一时期的观点相比照,在以往时期,约瑟夫?奈还强调国际机制的作用,认为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