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痛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看中国“大国责任”(4)
    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看中国“大国责任”(4)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当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而最近15年,早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1%。此外,中国的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进行消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由中国买单,这大体占中国排放总量的14.5%—24%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当中,为别人“买单”的部分就占了近两成。

    虽然依据《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并不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而且如上分析,中国的人均排放、历史排放都较低,但中国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寻求减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并承诺不重复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发展老路。

    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中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指标将被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将会更高,减排力度也会更大。

    在2010年11月25日由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除了做出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此次会议还要求,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