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国家对华捧杀(3)
《兴奋、困惑、恐惧——对中国现象的反应》——这是近日英国《独立报》一篇报道的标题。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正在以几年前还难以想象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类似报道还有很多。近来,随着美国国情咨文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对中国的关注,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长,西方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越来越多,预测中的“叹号”也越来越多。
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以平均每年9.5%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是美国的3倍,比其他任何经济体都要快。中国有朝一日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如今“这条巨龙的确在苏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预测,在经济规模上,中美之间,中国将是绝对的赢家,它的生活水平将与美国持平。《纽约时报》一篇题为《2040年的中国》的文章这样写道:“到2040年,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各类科学会议上随处可以听到中文,而美国国内音乐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比比皆是。”法国《费加罗报》则称,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是法国的5倍。在国际经济机构中也有类似观点,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预计,按美元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本世纪4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一。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提前8年赶上美国。
这些报道与以往一些丑化中国的报道大相径庭,有的甚至过高评价了中国的实力,有失实之嫌。在西方社会,如此热捧中国的人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西方世界的友好人士
他们一向希望中国早日强大起来,现在看到“中国速度”,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的成就和国际贡献,但有时难免带有一些主观愿望和浪漫色彩,有些评价实际上是过誉了。
二、西方的务实派和“知华派”
他们或出于政治考虑,或出于经济需要,或出于独立的观察研究,认为“中国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强调“中国崛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发达国家的衰弱,主张与中国合作,寻求共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