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自卫自危
由于辽军不停地侵略宋朝,攻进城镇,见物抢物,见人杀人,就像日本鬼子进南京,让老百姓深受其害。
宋朝采用的战术是只是死守不攻,还守不住。
人家萧太后的战略方针是,高兴了不高兴了,反正合适了就咬你几口,不合适就骑着马回自己地盘里吃牛羊肉喝奶茶,吃饱了喝足了再去打你几下,就让你难受。
辽军退了,宋朝就忙着战后重建,刚建好,辽军又来把城给烧了,根本就没法儿恢复家园与生产,这让赵光义再也忍不住了,他要不蒸馒头争(蒸)口气,把失去的尊严给找回来。
他召开会议说:“同志们,两次攻辽的失败不只败了仗,最可怕的是败了我们的心气。人家辽朝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接连不断地侵略我们的城镇,让我们的子民无法生活,再这样下去,我们中央政府的脸面何在,我们的子民跟着我们干什么的,就是为了让辽朝欺负的?我感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大家都低着头不敢吱声。打了败仗他们能说什么。
赵光义接着说:“我决定向河南地区的四十个城镇进行征兵,每八名壮丁中就要招募一人,组成义军主动向辽进攻。”
这么个征法还让人活吗?你以为人家养了儿子,是为了让敌人给杀死的啊?!大家都没有响应的。赵光义非常不满。
李维清看到冷场了,再不说点什么大家都得挨难堪,于是说:“陛下,如果再这样下去,天下就没有人耕田了!”
赵光义本来想着他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今见是泼凉水的,不由生气道:“朕问你,要是让辽军给杀死就能种田吗?”
李维清说:“能不能把征兵的比例缩小,既能征兵还有人种田?”
赵光义吼道:“几十万大军都守不住边防,人少了有用吗?”
宰相李日方等人也开始说:“新征来的兵,不经过训练,拉上去也没有战斗力。再说征这么多兵,人心浮动,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如果真闹出什么事来,别说去打人家辽朝,还得麻烦去镇压。再说现在正是耕种的节气,这种时候征兵会耽误了播种的。”
赵光义急了,说:“边防不利,种了也白种。”
李日方说:“没有粮食,军队也没法作战啊。”
大家七嘴八舌的都不支持赵光义的观点,他感到很失意。他无力地挥挥手,有气无力地说:“散会啦散会啦。”
他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后宫,静静地想了想,感到大家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连年战争,死伤无数,再征这么多兵,还真的容易发生暴乱。于是,他重新调整了决策,只要河北招募义军,其他各地就先不征了。
由于辽军不断地侵犯宋朝边境,现在宋朝不得不多次讨论边防策略。现在问题是你不打人家,人家每天来打你,总得想办法守住吧。侍御史赵孚说:“我们也别想再去打人家了,还是加强战备积累,以防外侵,然后加强外交,与其他集团形成联盟,增强软实力,这样对稳定国家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算说到赵光义的心里去了。
别看前几天他大呼小叫的要去攻打辽朝,那只是气话,真让他打他也没有这个胆了。你打了几次都没有收获,死了很多人,折了很多战备物资,误了很多时间,你还打什么打啊。
现在能够保住领土的完整,就很幸福了。
他采纳了赵孚的建议,并对他进行了奖赏,随后选拔勇猛之士,把他们加强到边防军里。由于宋朝的文职官员太多,军事人才太少,赵光义下令,懂军事的文职可以转为军职,不白转,级别与工资都提半格。比如柳开与郑宣等文臣,就转成了军人。
通过赵光义的这些安排,可以看得出他现在没有多少斗志了,再也不提开拓疆土,追求帝范的境界了,现在只能无奈地被动防守,相信他内心是苦涩的,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赵光义还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亲自创作了《将有五才十过》赐给了军防将领,还要求在全军中贯彻下去。说实话,你把国防给领导得这么差劲,还有什么经验可谈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