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飞得更高
谶语,咋听上去,很唬人。唬人是因为不熟。有个成语我们很熟:一语成谶。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一句话给说应验了。
通俗来说,谶语就是一种最终完全应验的预言。这种预言很早就出现在了历史上。比如说周朝的周历王时期,出现了一句神秘的谶语:“桑弧萁服,实亡周国”。
后来,周朝果然而亡于“桑弧萁繁者—¨养的女儿——褒姒。
到了汉代,谶语慢慢发展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尤其到了王莽时期,谶语专业在全国很热,甚至发展成为一门学问:谶学,或者叫做谶纬学。比这几年的“艺考”还要火爆。
每个专业火爆都不是偶然的。“艺考”火爆是因为各级艺术学校扩招,相对普通高考而言,“艺考”只要艺术专业过关,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低很多。前些年金融和法律专业火爆是因为当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找到好工作,很多高校为了吸引生源,纷纷开设相关专业。谶语专业当年的火爆和王莽的个人意图有关。
王莽篡位前,一直以外戚身份掌控着大权,他对外说自个要做汉朝的周公。其实挖空心思想的是:“姓刘的当这么多年皇帝了,也该我姓王的当皇帝了。”
可辅政和当皇帝,是两码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同在一个高校教书,想从讲师破格评为教授,难度相当大,除非有过硬的理论成果。
因为汉王朝学术权威高祖刘邦曾提出过:“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用什么去和这个观点挑战呢?
唯有谶语。
所以,王莽大力发展谶语学科建设,朝廷大臣里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
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写了字。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块不知道谁埋下的石头,成为谶语学科奠基石。
靠谶语“名正言顺”当皇帝的王莽,最终也毁在了一句谶语上。
这句谶语刘小三曾在蔡少公那里听过,说:“将来当天子的是一个叫刘秀的人。”
那时候,没人信。
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我要在公元2008年5月11日晚上坐飞机去汶川出差,忽然有人告诉我:“明天要有近七万人死在那里。”我也不信。
就是有人在几天前,看到成群结对的青蛙上街,然后说地下可能会有异常,也不会有人信。
震后,好几个城市都出现了青蛙上街,有人害怕,相信也是地震,不敢在家住,在外面搭帐篷一住多少天蚊叮虫咬,结果都没震。
很多事往往发展成这样:信则无,不信则有。
蔡少公的这句谶语不是那种事后诸葛亮的计算,像地震时间相加正好都是8啊,五个福娃分别代表了五件坏事啊……那完全属于传言,上苫到谶语的高度。
王莽发展的谶语学科,虽然出现了很多主旋律谶语为他服务,但也出现了很多真正的谶语高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