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章 土木堡(2)
    第四章 土木堡(2)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 这个叫朱祁镇的人的唯一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他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妻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鼐、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的很少。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绘声绘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后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一错再错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

    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

    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起来,实在是明察秋毫。

    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

    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

    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

    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就如同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但朱能和张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他的儿子不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