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章 不胜则守,可胜则战(1)
    第十章  不胜则守,可胜则战(1)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作战原则,强调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可以从敌我双方有形的客观条件对比中预料到,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企求胜利。

    张辽守合肥,威震逍遥津

    三国名将张辽在坚守合肥的战役中是深谙孙子“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道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战守灵活使用,方才取得了胜利。

    建安十四年(209),庐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六安反叛,对合肥形成威胁。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讨伐梅成,命张辽督率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梅成见大军到来,假意投降,于禁因此撤兵。于禁一走,梅成就带着部队投奔陈兰,二人合军,转入氐山。氐山中有座天柱山,山势陡峭,道路险要狭窄,步行仅能勉强通过。张辽欲进攻,诸将说:“兵少道险,恐怕难于深入。”张辽却说:“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于是,到山下安营,挥军进攻,斩杀陈兰、梅成,尽俘其众,迅速稳定当地局势。事后,曹操评论众将的功劳,说:“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下令增加张辽的封邑,并授给他可以用来代理自己调动和指挥某一地区军队的符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