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廉政爱民的官员原本是朝廷之福,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本也是朝廷乐见的。但请愿此举却是在挑战赵匡胤所设立的“三岁一易”的制度,因此他甚为不满,对赵普说:“杨廷美任职已满,为了他一个人而破坏法令制度,是不是值得?”
赵普跟随赵匡胤多年,深知在他的内心天平是倾向于哪一方的,便说:“杨廷美为官清廉,是百姓之福,但北海郡的百姓想要专美,却也未必太过自私了。既然是这样一个受人爱戴的好官,就应该让更多的百姓可以享受到他带来的福泽。所以,臣以为应该将他换任到其他地方去。”
赵匡胤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说:“百姓求一个清官也是情有可原,你就代我去将他们劝退,将这个道理讲给他们听,让杨廷美到别的地方任职吧。”
赵普领命,来到宫门外劝说北海郡请愿之民赶紧散去,但是百姓们说:“杨大人造福一方,现在北海郡刚刚得到一点休养生息,却又要换任,他所建立的基础可能就会被摧毁。百姓们别无他求,只希望杨大人可以再任三年。”
一再的劝慰也无法让这些人散去,赵普只能无奈地回禀,赵匡胤一听大怒道:“法令制度已经制定就不能轻易修改,更何况杨廷美既然这么深受爱戴,难保他不会自得自满,在北海郡做出什么不守规矩的事儿来!朝廷怎么会因为几个平头百姓的请命就将法制改变呢?”
官员深得民心原本是一件美事,但在赵匡胤的眼中却是造成地方势力膨胀的苗头,这是他最忌讳的。赵普见状,不敢回话;赵匡胤下令:“令请愿之民速速退散,否则处以鞭笞之刑!”
被鞭笞一通之后,那些请愿的百姓才明白皇帝是不会为他们的愿望而修改法令的,只好失望地退去。但这件事又成为赵匡胤的心患。他又在州郡设立通判一职,让通判和知州一起处理当地的政务,虽然地位略低于知州,但却可以监督州郡长官,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汇报给朝廷。通过通判和知州互相牵制,进一步避免地方长官的一头独大。
任用文臣担任知州来管理一方,是宋代在官员任用制度上的一次大改革,有效地避免了地方权势过大而威胁到中央的问题;同时,三岁一易和通判的设立,进一步削减了地方权力,使地方官员不易建立自己的势力。地方州郡长官统治范围的缩减和实权的减小,高度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赵匡胤的这一创举,其后的皇帝一直都在沿用,虽然保持了国家的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少弊病。地方官员权力不足使他们凡事都需要请示朝廷,逐渐增加了朝廷负担,官员也变得繁冗。而互相牵制的方式虽然可以限制地方官权力,但也造成官员之间互相倾轧,宋代官场中知州和通判因职权的冲突向来不和,简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这一切对于统治者来说都不足惜,因为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就是王朝的稳定延续。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